高二那一年,我最重要的亲人去世了,那是从三个月就开始抚养我的婆婆。
刚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我整个人是懵的,手足无措,不知道自己该怎么办。
但是没过几秒钟,我立刻放下手中的篮球,冲出了篮球场,来到了医院的停尸房。
我看着赤裸身体的婆婆,想到婆婆平时对我的体贴场景,心中满满的不舍。
原本以为自己会非常难过,但实际上,我的心情却非常温暖与宁静的。为何如此?
当时我并不理解自己,甚至感觉自己像个没有感情的机器人一样。
为了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我硬是让自己陷入到了悲伤的心情之中,眼泪也非常配合的滑落下来。
此情此景,人类该有的表现,我做到了。
如今,学习了很多心理学知识的我,回想起当时的场景,才发现,原来当时的宁静并非偶然。
从小就在身患各类慢性病的婆婆身边长大,有朝一日失去婆婆的心情我早已体会过千遍万遍,。
每当经历预演的失去,我便陷入了一种无法言喻的痛楚中。
比如,我会在梦中突然梦到婆婆去世从睡梦中惊醒;比如,我会因为半夜突然听不到老人的鼾声而伸出小手,放到老人的鼻子下面,试试是否还有气息。
而后,我就会陷入到一阵莫名的悲伤之中,胸口紧张到疼痛,神经从全身波动涌向后背背处。
那种悲伤的心情,我早已经历了千遍万变,于是,在婆婆去世的那一天,我变得异常平静。
相信很多在老人家长大的孩子都能明白:我们从小就对死亡特别熟悉,只是死亡的对象不是别人,而是我们最亲爱的看护者。
生命的美好让我们更加珍惜这世界,更加珍惜活着的时光。
我不想死,但我知道死亡是注定的,十几年与婆婆的朝夕相处让我清晰的体悟了这个道理。
于是,我开始设想自己死亡的片段:
是在不能行动之前亲近自然,然后寻找到一片适合自己的沃土,站在高处一跃而下?
还是在临终之前,静静的躺在医院,等到死亡过后,将骨灰撒向大海?
各种各样的终局画面出现在我的脑海中,当我思考他们的时候,我发现,这世界的一切执着,我都可以放得下。
当我思考他们的时候,我也发现,这世界的美好,更加值得珍惜。
没有人能逃离死亡的过程,至少现在是如此。
同时,没有什么比死亡更大的事儿了,至少在这个世界上是如此。
当我们获得那份释然的时候,平时的小摩擦、小冲突、小执着、小不舍,是不是便都放的下了?
当我们开始尊重死亡的时候,平时对待家人是否会更珍惜、更亲密、更包容了?
当然,我还年轻,也许我对死亡的体悟并不深刻。
在《人生除此无大事》这本书中,作者介绍了更多人面对死亡时的态度,技术时代、消费社会催生了很多讥老文化、厌老文化和惧死文化,很多人认为,人老了就没用了,人老了就变成废物了,以及死亡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
因此,人们需要对死亡有一份更真实的认识,对人生的最后阶段有一个更理性的认识。
而阻碍我们真实看清死亡、理性接纳死亡的最主要影响因素便是挡在前面的情绪化了。
面对死亡,我们可能会有哪种情绪?这些情绪又该如何处置?《人生除此无大事》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一些启示,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一般而言,我们面对死亡时,最容易出现的三种情绪就是恐惧、否认和悲伤了。
当我们想到生命的尽头时,害怕、难过、好奇、困惑的心情总是会如影随形。但无论我们有什么感觉都没有必要因此而羞耻。这些感觉,从本质上说,既是保护性的,也是有益的。因为这些感觉,我们更加了解自己了,更加知道自己该珍惜什么、注意什么来了
应对这些情绪,作者提供了十一种方法,可以达到缓解情绪的作用:
[if !supportLists]1. [endif]设定目标
激励与目标,这些东西和氧气一样重要。找到活下去的理由,你就有可能活得久一点,专注目标难过的情绪便会烟消云散,而当目标实现之后,我们面的死亡时的心情也会好很多。
我们经常可以听到某些老人看到刚出生的孙子、曾孙子之后没多久就离开的消息。当我们为自己的生命设定一些目标之后,坚强的意志力可以让我们完成想要实现的目标,为此,我们便不会轻易带着悔恨、难过等其他情绪而离开。
[if !supportLists]2. [endif]感受美好的事物
希望越小,失望也就越小。
与其过度专注于某些难以实现的奇迹,不如把剩下的时间用在可以即时放松、即时享乐的事物上。在死亡面前大肆炫耀你对生命的拥有力,这是超脱生与死的境界。
[if !supportLists]3. [endif]心存感激
坏事总是很容易吸引我们的注意,但是对你以及你周围的人来说,发现世间美好的事物才是一种治愈。表达自己的感激之情,这本身就是一种良药。
感激其实是珍惜的副产品,它可以是用餐时的优雅细致,也可以是睡前的固定仪式。比如“我很感激你的陪伴”,比如“我很感激我们之间的友谊”,比如“我很感激生命的力量”等等,让自己处于感激的状态,你会发现生活和情绪变得更加美好了。
[if !supportLists]4. [endif]接受
接受即将到来的人和事,虽然这意味着我们的选择少了,但也意味着你看清了事物的本来面目,当我们得知真相之后,坦然接受事态的真实流动,我们便能更轻松的走下去了。
[if !supportLists]5. [endif]给予爱和接受爱
爱是我们所知道的最伟大的力量,在渐进的过程中建立爱,它可以解决任何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整本书都是关于爱的。爱是无边无际的,不过它经常以人们难以发觉和意想不到的方式出现,因此,有时候爱是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和发现的。
[if !supportLists]6. [endif]共处
当我们生病、遭遇困境的时候,可以选择对抗病情或困境,但如果病情和困境是长期的,我们最好转换观念,将对抗变为共处。比如和疾病相处、和困境相处,减少敌对的眼光,和这些困扰自己的情况进行沟通、对话。这样会让我们的处置更为轻松。
[if !supportLists]7. [endif]静思
每天冥想 20分钟。静静坐着,跟着呼吸,关注一切而不予以反应。当你处于正念状态时,你会观察你的思想的来去,而不必紧抓着它们不放。你可能会意识到有一个超越思想的世界。
这意味着你能更好地判断自己的某些想法是在帮助你还是在妨碍你。你的各种情绪也是如此。练习的主要目是变得更有觉察力,变得不那么容易激动。正念练习可以是闭上眼睛,交又酬静静地坐着,也可以是凝视窗外或在街区闲逛。任何能让你关注当下,关#生活本身的事情都可以。
[if !supportLists]8. [endif]掐自己一下
有感觉是证明我们还活着的一种方式:这一定是真的,因为我能感觉到痛!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值得感受的事物。
比如沐浴阳光、比如清洗身体、比如让身体移动着,不是为了到达某个地方,而是为了感受肌肉和骨骼对抗重力的感觉。这些感觉让我们清晰的看到,自己还活着!
[if !supportLists]9. [endif]创造
。人类有一种非凡的能力可以用生活给予我们的原材料创造新的东西。哪怕生活给予我们的是各种限制,那也是重要的原材料。如果你仔细想想就会发现,度过平常的一天就是一种创造性的行为。尤其是当你跨越一个又一个障碍时,生活就充满了即兴创作和发明创造。
我们人类是一种适应性极强的物种。如果你感兴趣,还可以更进一步:利用与生俱来的冲动写一首诗、种出一座花园、做饭、唱歌、画一幅壁画。创造也可以是完全内在的,哪怕只是想象一些事情,也可能是一种有力的创造。创造是一种表达,是借助情绪的表达,这让我们能在死亡临近的状况下,更能敞开心扉。
[if !supportLists]10. [endif]笑一笑
笑可以是一种有力的工具,可以让恐惧不再四处蔓延。笑也是一种治愈的力量,当我们出境艰难,把注意力集中在发笑之上,你会发现,苦中作乐可以让我们变得轻松应对一切了。
[if !supportLists]11. [endif]休战和解
当我们把恐惧当成同伴之后,恐惧便再也无法伤害我们了。长期处于病痛折磨之中的人,对恐惧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所以恐惧也将也不再可怕。这是一种休战和解。
以上是《人生除此无大事》作者推荐的面对死亡挑战时,平复情绪的十一个方法。通读下来,其实最有效的方法是提前对死亡释怀,比如古代中国的老人们,总是会提前为自己备上寿衣。
这样做并不意味着老人们担心某天突然去世、来不及买。
而是意味着,自己的人生已经踏入新阶段,自己已经做好准备来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了。
哪怕死亡唐突而至,自己也能坦然接受。
我想,这是我们面对死亡时的最好心态吧。如今,新冠病毒夺走了很多人的生命,有人体验过生命的美好,可有的人却刚出生没几个月便离开了世界。这意外的发生不仅给我们提前敲响了警钟,更是让我们知道,对于生命来说,死亡一直都在,我们不该焦躁而活,反而更该放松下来,让生活更加美好,让自己享受生活的美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