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详注《随园诗话》(1088)下

详注《随园诗话》(1088)下

作者: 真老实人_425a | 来源:发表于2023-07-28 19:30 被阅读0次

【原书卷十一·二八】

梦芙蓉》云:“忽拜鱼书贶,有十分思忆,十分惆怅。不曾相识,相识如何样。泛词源春涨,十队飞仙旗仗。情至文生,纵编珠组绣排比清旷。眼底金刚变相,问谁能寂坐莲幢上?低首前贤,焉敢角瑜、亮?几人怜跌宕,难觅酒楼歌舫。一卷新词,待求君按节,分遣小红唱。”《迈陂塘》云:“拣乡山、绝无佳处,躬耕又乏南亩。尘容俗状真难耐,待觅灌夫行酒。寻犀首。奈泪洒黄垆,渐失论文友。小人有母,但北望京华,徘徊小院,寂寞倚南斗

食肉者俊物麄才都有。半是望秋蒲柳。东涂西抹年华改,说甚色丝虀臼牛马走、约丁字帘前,共剪春盘韭。故人归否?唱‘山抹微云’,‘大江东去’,准备捉秦九。自按:谓涧泉同年。”

梦芙蓉,词牌名,南宋·吴文英自度曲,《赵昌芙蓉图梅津所藏》,因词有“梦断琼娘”句,故名《梦芙蓉》。双调九十七字,前后段各十句六仄韵。

鱼书,音yú shū,意思是古时对书信的称谓。《文选·古乐府〈饮马长城窟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吕向注:“尺素,绢也。古人为书,多书于绢。”后人以“鱼书”、“尺素”喻指书信。

贶,音kuàng,汉字,释义:1、本义:赐,赏赐。《说文》:“贶,赐也。”鲍照《拟古》:“羞当白壁贶。”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郑先君庄公,向曾效力于上国,蒙上国贶以重器,藏为世宝。”又如:厚贶(厚赏);贶赠(馈赠);贶寿(赠献寿礼);贶佑(赐福)。2、通“况”。比方。《楚辞·悲回风》:“更统世而自贶。”3、赐赠之物。《魏书·世祖纪》:“天降嘉贶,将何德以酬之?”

词源,音cí yuán,释义:1、比喻文词层出不穷,有如水源。南朝·梁·沈约《为齐竟陵王发讲疏》:“而词源海广,理涂灵奥。”唐·杜甫《醉歌行》诗:“词源倒流三峡水,笔阵独扫千人军。”清·曾国藩《送周文泉大令之官城武》诗:“词源一泻不得休,往往巉岩杂婉娈。”2、书名。宋末张炎撰,二卷。上卷论五音十二律及宫调管色;下卷论制曲、句法、字面、虚字等。是研究宋词音乐的重要参考书。现存以嘉庆十五年(公元1810)奉恩后据元钞重刊本为最早。3、词的起源。词,指长短句。清·纳兰性德《填词》诗:“词源远过诗律近,拟古乐府特加润。”4、一种探究语词源头的工具书。在旧辞书中,《辞源》在语词溯源上有开创之功。

旗仗,音qí zhàng。亦作“旗杖”。意思是仪仗队用的旗帜、伞、扇等。《太平广记》卷四六引唐·谷神子《博异志·白幽求》:“俄而有数十人,皆龙头鳞身,执旗杖引幽求入。”《宋史·符彦卿传》:“契丹大败,其主乘橐驼以遁,获其器甲、旗仗数万以归。”《清史稿·礼志十》:“行日,工部给旗仗,兵部给乘传。”

编珠,音biān zhū,编列着的一串明珠。《初学记》卷一引《尚书中候》:“日月若悬璧,五星若编珠。”

组绣,音zǔ xiù,华丽的丝绣服饰。唐·司空图《容成侯传》:“至或被以组绣,盖便其俯仰取容,虽穿鼻服役,亦无耻耳。”《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一》:“梁有龙骧、神威、拱宸等军,皆武勇之士也,每一人铠仗,费数十万,装以组绣,饰以金银,人望而畏之。”清·昭梿《啸亭续录·服饰沿革》:“国初尚沿明制,套褂有用红绿组绣者。”

排比,pái bǐ,释义:1、亦作“排批”、“排枇”。安排,准备。北魏·贾思勰 《齐民要术·杂说》:“至十二月内,即须排比农具使足。”《敦煌变文集·伍子胥变文》:“排批舟船,横军渡水。”《敦煌变文集·太子成道经》:“是时大王排枇銮驾,亲自便往天祀神边。”五代·王定保《唐摭言·杂文》:“公闻之,即处分所司,排比迎新使。”明·汤显祖《邯郸记·闺喜》:“天来大喜音热坏我的耳朵,则排比十里笙歌接着他。”2、排列连比;编排。唐·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序》:“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宋·张世南《游宦纪闻》卷二:“偶因见《岭海杂记》,有载六目龟出钦州,只两眼,余四目乃斑纹,金黄色,圆长,中黑,与真目排比,端正不偏。子细辨认,方知为非真目也。”明·叶盛《水东日记·<诗林广记>参评》:“潜溪所谓搜求事迹,排比对偶,出于勉强之言,甚当。”3、修辞方式之一。由内容密切相关、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贯的三个或三个以上句子或句子成分接连构成。

清旷,音qīng kuàng,释义:1、清朗开阔。《后汉书·仲长统传》:“欲卜居清旷,以乐其志。”《艺文类聚》卷九一引晋·桓玄《鹦鹉赋》:“有遐方之令鸟,超羽族之拔萃,翔清旷之辽朗,栖高松之幽蔚。”唐·权德舆《晚渡扬子江却寄江南亲故》诗:胸中千万虑,对此一清旷。明·陆时雍《诗镜总论》:“谢康乐:‘樵隐俱在山,由来事不同。不同非一事,养痾亦园中。中园屏氛杂,清旷招远风。’此为旷然遇而无罣,见古人本色,㧑披不烦而至。” 清·侯方域《倪云林记》:“盖云林画多得之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此独峰峦浑厚,势状雄强。”2、清明旷达。南朝·梁·沈约《报博士刘杳书》:“犹复少存闲远,征怀清旷。”《魏书·任城王云传》:“陛下必欲割捐尘务,颐神清旷者,冡副之寄,宜绍宝历,若欲舍储,轻移宸极,恐非先圣之意,骇动人情。”唐·杜甫《甘林》:迟暮少寝食,清旷喜荆扉。宋·林逋《和运使陈学士游灵隐寺寓怀》:“泓澄冷泉色,写我清旷心。”清·袁枚《随园诗话补遗》卷三:“芜湖令陈岸亭湛深禅理,诗故清旷。”

金刚,音jīn gāng,释义:1、本义是佛家术语,最初是指佛法中的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金刚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梨俱吠陀》,是因陀罗的武器名称,名叫金刚(vájra),即是闪电。相传因陀罗与阿修罗战斗时,猛力击打阿修罗头部,碎裂的闪电成为钻石(一说是阿修罗的尸体成为钻石),因此钻石也被称为金刚(vájra)。而原为古代印度武器的金刚杵,也成为西藏密宗的法器之一。金刚(即钻石)是古印度矿石,坚硬无比。佛教即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破斥天魔与外道而不被其所破坏。在大乘佛法经论中,金刚系指法界中有一法是坚固无能截断者,但又因没有另一法可替代或毁坏的缘故,称这不可被毁坏、替换之法为金刚。《佛说宝积三昧文殊师利菩萨问法身经》卷1有提到:“佛问。何谓金刚。答言无能截断者。以故名曰金刚。佛不可议。诸法亦不可议。以是为金刚。”佛祖如来所藏之空性心、无心相心、非心心,不取六尘万法,无可摧毁。因此性无可毁坏,性如金刚,所以称“金刚心”。“金刚”一词被西藏密宗广泛运用。譬如:“金刚乘”,就是“密宗”,是形容无坚不摧的“密乘”;“金刚禅”,就是指“密宗禅法”,是形容战胜外道禅法的“密法”。2、指一种在宗教仪式中使用的小型杵形法器,汉语又将它译为金刚杵、降魔杵。在宗教仪式中,使用一种小型的杵形武器来象征因陀罗的雷电。它也被当成是一种护身符。印度教、藏传佛教与耆那教,皆以金刚杵来作为宗教器具,认为它代表了一种精神上的力量。3、西藏密宗中执金刚神的简称。西藏密宗的护法神,经常手持金刚杵,象征能够摧毁与降伏外道、击败邪魔的力量。这些护法神被称为执金刚神,金刚力士或密迹金刚,简称为金刚。4、指八大金刚,也称八大金刚明王,是我国民间较有影响的佛教神灵。有关八大金刚,佛教有两种说法:一是指在不动明王、降三世明王、军荼利明王、大威德明王与金刚夜叉明王、秽积金刚明王、无能胜金刚明王和马头明王。二是根据《大妙金刚经》等传述为降三世明王(金刚手菩萨所现)、大威德金刚明王(妙吉祥菩萨所现)、大笑金刚明王(军荼利明王、虚空藏菩萨所现)、大轮金刚明王(慈氏菩萨所现)、马头金刚明王(观自在菩萨所现)、无能胜明王(地藏菩萨所现)、不动尊金刚明王(除盖障菩萨所现)与步掷金刚明王(普贤菩萨所现)。八大金刚各具神力,是护法功臣。后金刚亦泛指卫护佛门的护法神。《初刻拍案惊奇》:“坛中有一重菩萨,外有一重金甲神人,又外有一重金刚围着,圣贤比肩,环绕甚严。”本条诗话中“眼底金刚纷变相,问谁能寂坐莲幢上?”说的就是中国民间所言金刚系菩萨变相而来。

变相,音biàn xiàng,释义:1、本质没变而外在形式或方法改变。例如:“变相加价”、“变相剥削”。2、经过变化后,产生的许多不同的相貌、型式。《老残游记·第一一回》:“又因这感动力所及之处与那本地的应动力相交,生出种种变相,莫可纪述,所以各宗教家的书总不及儒家的易经为最精妙。”3、将佛经描述的故事,图绘成画,以便传播佛法。内容分为三种:一是根据某部经典,把其至尊及侍从在所领区域内(净土)的种种活动,用绘画表现出来,称作“经变”,如“西方净土变”等;二是依据释迦牟尼传记,把佛一生的故事单独或一系列地图绘出来,称作“佛传”;三是依据本生(指释迦牟尼降生净饭王家为太子以前的许多世)故事的经典,绘成独幅或连环画,称作“本生”。变相曾流行于古印度及中国六朝、隋、唐之际。《五灯会元·卷一·弘忍大满禅师》:“其壁本欲令处士卢珍绘楞伽变相,及见题偈在壁,遂止不画,各令念诵。”

瑜、亮,指三国时的周瑜、诸葛亮。本条诗话“低首前贤,焉敢角瑜、亮?”意思是,在前贤(指袁枚)面前,只能低首求教,怎敢有周瑜与诸葛亮角力相争一较高低的念头?

按节,音àn jié,释义:1、意思是停挥马鞭,表示徐行或停留。《汉书·五行志下之下》:“南逝度犯大角、摄提,至天市而按节徐行。”颜师古注引服虔曰:“谓行迟。”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通变》:“然后拓衢路,置关键,长辔远驭,从容按节。”唐·岑参《奉和杜相公初夏发京城作》:“按节辞黄阁,登坛恋赤墀。” 2、击节,打拍子《初刻拍案惊奇》卷七:“玄宗素晓音律,将两手按节,把乐声一一嘿记了。”明·沈德符《野获编·礼部二·女神名号》:“按《曹娥碑》中所云媻娑,盖言巫降神时,按节而歌,此其舞貌也。” 

小红,音xiǎo hóng,人名。原为宋·范成大侍婢,能歌。姜夔诣成大,以《暗香》、《疏影》二词,命小红肄习,音节清婉。成大因以小红赠夔。姜夔《过垂虹》诗:“自作新词韵最娇, 小红低唱我吹箫。”即咏此事。事载元·陆友《砚北杂志》卷下。

迈陂塘,音mài bēi táng,词牌名,即“摸鱼儿”,又名“摸鱼子”、“买陂塘”、“双蕖怨”、“山鬼谣”等。以北宋晁补之词《摸鱼儿·东皋寓居》为正体,双调一百十六字,前段十句六仄韵,后段十一句七仄韵。另有双调一百十四字、一百十七字等变体。代表作有金末李治《迈陂塘·为多情和天也老》等。

乡山,音xiāng shān,家乡的山。借指故乡。唐·顾况《洛阳早春》诗:“客路偏逢雨,乡山不入楼。”明·张羽《赠僧还日本》诗:“杖锡总随缘,乡山在日边。”清·厉鹗《上冢》诗:“十月乡山上冢天,晴光尽趁过湖船。”

南亩,音nán mǔ,意思是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故称。《诗·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汉·桓宽《盐铁论·园池》:“夫如是,匹夫之力尽于南亩,匹妇之力尽于麻枲。”宋·王安石《感事》诗:“乡邻铢两征,坐逮空南亩。”唐·杜牧《阿房宫赋》:“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灌夫行酒,guàn fū xíng jiǔ,典故,灌夫骂座。灌夫,西汉著名将领。指灌夫酒后骂人泄愤。形容为人刚直敢言。灌夫,字仲孺,颍川郡颍阴人。本姓张,因父亲曾是灌婴家臣,赐姓灌。灌夫勇武过人,吴楚叛乱时,灌夫带领一千人随父出征,立下军功封为中郎将。灌夫以勇猛闻名。其父战死,灌夫未回家安葬,而是留在军中,为父报仇。灌夫为人刚直不阿,好打抱不平。尤其看不上宗室贵戚的专横跋扈。在众多达官贵人中,唯独交好魏其侯窦婴。元光四年(前131)夏天,丞相田蚡(fén)迎娶燕王女儿做夫人,王太后(田蚡的同父异母姐姐)下诏,要列侯皇室都去祝贺。窦婴(窦太后的侄子)邀灌夫同去。灌夫推辞说:“我多次因为酒醉失礼得罪了丞相,去了多有不便。”但顶不住窦婴的劝说还是去了。酒至半酣,田蚡起身敬酒,在座宾客纷纷离席,伏在地上,表示不敢当。过了一会儿,窦婴来敬酒,只有少数老朋友离席还礼,多数人照常坐在那里,只是欠欠身子。窦婴是前任丞相,田蚡是现任丞相,而且田蚡还是窦婴提携上去的。在座诸人中,过去都看窦婴眼色行事,想不到的现在如此厚此薄彼,灌夫看在眼里,气在心里。而灌夫敬酒至田蚡时,田蚡不仅不还礼,还说什么“不能喝满杯”,明显轻视灌夫,灌夫心中十分不快。等敬到灌婴的孙子灌贤面前时,灌贤却在跟程不识(西汉名将,任雁门太守、长乐卫尉,当时与名将李广齐名)附耳说话。灌夫见灌贤小小年纪如此无礼,便破口大骂说:“你平时低毁程不识将军年老无能,一钱不值,现在见长者敬酒,怎么又像个女人似的和程将军唠叨起来?”灌贤还没来得及回答,田蚡插话说:“程不识将军和李广将军是东西宫卫尉,你当众侮辱程不识将军,也就是侮辱李广将军。”田蚡故意挑拨灌夫和程不识、李广的关系。灌夫性情刚烈,听到田蚡的话,厉声说道:“今天就算杀我的头,穿我的胸,我也不在乎,还顾什么程将军、李将军!”座客们一听便起身离去。窦婴也示意灌夫离去。田蚡抓住时机,发火道:“今日奉旨开宴,灌夫骂座客等于骂皇后,犯不敬之罪,立即上奏。”便分头派兵把灌夫的全家老小抓起来,判决杀头示众的罪名。窦婴感到非常惭愧。出钱让宾客向田蚡求情,但未能使灌夫获释。元光四年冬天,灌夫和他的家属全部被处决。同年十二月,窦婴也被斩首弃市。本条诗话中借“灌夫行酒”来寓意自己的日子平淡无奇,渴望能够有灌夫那样的快意人生。

犀首,指犀牛角,用“心有灵犀”典故,本条诗话“寻犀首”句寓意寻找知音。

黄垆,音huáng lú,亦作“黄卢”、“黄庐”、“黄炉”。释义:1、犹黄泉。《淮南子·览冥训》:“上际九天,下契黄垆。”高诱注:“上与九天交接,下契至黄垆,黄泉下垆土也。”《淮南子·兵略训》:“放乎九天之上,蟠乎黄卢之下。”2、坟墓。晋·陆云《晋故散骑常侍陆府君诔》:“永弃高厦,黄庐是馆。”宋·范成大《伊尹墓》诗:“三尺黄垆直棘边,此心终古享皇天。”原题注:“在空桑北一里,有砖堠刻云‘汤相伊公之墓’。相传墓左右生棘,皆直如矢。”清·唐孙华《维扬舟中作》诗:“黄垆处处提箪食,绿柳村村挂纸钱。”3、大地;地球。清·王夫之《石崖先生传略》:“悠悠苍天,荡荡黄垆,抱愚忱以埋幽壤,吾兄弟之志存焉。”章炳麟 《西归留别中东诸君子》诗:“黄垆此抟抟,神州眇一粟。”4、悼念亡友之辞。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伤逝》载:“(王濬冲)乘轺车,经黄公酒垆下过,顾谓后车客:‘吾昔与嵇叔夜、阮嗣宗共酣饮於此垆……自嵇生夭、阮公亡以来,便为时所羁绁。今日视此虽近,邈若山河。’”后世因用“黄垆”作悼念亡友之辞。唐·陈子昂《祭孙府君文》:“白马故人,青乌送往,素车永诀,黄炉谁赏?”明·夏完淳 、《闻大鸿仲熊讣》诗:“黄垆人已变,清泪梦中流。”

南斗,音nán dǒu,释义:1、星名,天文上指南斗六星。即斗宿,有星六颗。在北斗星以南,形似斗,故称。2、旧时民间信仰的神祇,专司延寿之事。相传是三国吴时太极徐真人传下的,在道家《正统道藏》中被列为众经之首、万法之宗的《度人经》中提到:“北斗注死,南斗注生。”道教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上清经》云:第一天府宫,为司命星君;第二天相宫,为司禄星君;第三天梁宫,为延寿星君;第四天同宫,为益算星君;第五天枢宫,为度厄星君;第六天机宫,为上生星君。总称六司星君。南斗六星君,是管理世间一切人、妖、灵、神、仙等生灵的天官。南极长生大帝玉清真王,是南斗六星君的顶头上司。因此南斗六星君的六宫都隶属于南极长生大帝管辖。专门奉祀南斗星君的庙宇称南斗星君庙。因南斗专掌生存,故中国民间又称为“延寿司”。3、有时借指南方,南部地区。我国古代的天文学说,把天象中十二星辰的位置与人间社会的地区结合在一起。这种理论,就天文学来说,被称为分星;就地理来说,则被称为分野。南斗六星的分野在南方,对应于古越国,故古越国亦别称“南斗”。《史记·天官书》:“南斗为庙,其北建星,建星者,旗也。”张守节正义:“南斗六星,在南也。”《文选·左思<吴都赋>》:“仰南斗以斟酌,兼二仪之优偓。”刘逵注引《天官星占》:“南斗之爵禄,其宿六星。”《越绝外传计倪第十一》:“印天之兆,牵牛南斗。”《越绝外传记军气第十五》:“越故治,今大越山阴,南斗也。”清·俞樾《〈越绝书〉札记》:“越,南斗也。吴,牛、须女也。”《隋书·高帝纪上》:“尉迥猖狂,称兵邺邑,欲长戟而指北阙,强弩而围南斗。”清·张际亮《送云麓督粮粤东》诗:“便使储胥富五羊,要持节钺指南斗。”郭沫若《南海劳军》诗:“天际雷池谁敢越?酌将南斗寿京华。”

食肉者,亦称“肉食者”。是指对古代礼制规定的可以食肉的统治者的统称,周时指诸侯、大夫一类有地位的人。后泛指王公宗室、高官显贵。中国古代统治者对食肉有严格的限制。周代礼制规定:天子食用牛;诸侯平时食用羊,朔月(每月初一)才能食用牛;大夫平时食用猪、犬,朔月才能食用羊。当时帝王及贵族在每月初一所备食物,较平日丰盛,叫做“朔食”,食物规格也提高一等。此外,在祭祀或天子、诸侯举办宴会时,大夫才得以食用牛。《礼记·王制》:“诸侯无故不杀牛,大夫无故不杀羊,士无故不杀犬豕,庶人无故不食珍。”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统治残酷,所以一般老百姓是不容易吃到肉的。孟子给齐宣王描绘的“王道乐土”的理想图景中是这样说的:“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见《孟子·梁惠王上》)这就是儒家理想中的美好社会,老百姓中到七十岁的老人才可以吃肉,年轻人就别指望了。

俊物,音jùn wù,指杰出人物。元·张养浩《哭张澹庵平章》:“人道龙逢非俊物,我知汲黯是忠臣。”清·侯方域《拟思宗改元追复杨涟等官爵颁示百官廷臣谢表》:“同是戴天履地之人,独笑龙逢非俊物;更耻诵诗读书之辈,借言董卓误中郎。”清·周亮工《书影》卷一:“吾斯知项橐、黄童,非俊物也。”清·黄景仁《雪后集陶然亭先归道登黑窑厂》诗:“入座皆俊物,能容我跌宕。”

麄才,音cū cái,麄,古同“粗”,意思是粗俗之才。唐·白居易《赴苏州至常州答贾舍人》诗:“一别承明三领郡,甘从人道是粗才!”清·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三:“发扬蹈厉,而无馀蕴,究属粗才。”

望秋蒲柳,喻未老早衰的身躯。明·文徵明《次董子元夜话韵答朱邦宪》:“近水芙蓉聊自照,望秋蒲柳已先残。”源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顾悦与简文同年,而发蚤白。简文曰:‘卿何以先白?’对曰:‘蒲柳之姿,望秋而落;松柏之质,经霜弥茂。’”蒲柳,即水杨,迎秋早凋,后因用“蒲柳姿”为体质衰弱或未老先衰的典故。宋·陆游《书志》诗:“往年出都门,誓墓志已决。况今蒲柳姿,俯仰及大尽。”亦自谦微贱之身。明·汤显祖《牡丹亭·延师》:“学生自愧蒲柳之姿,敢烦桃李之教?”

色丝虀臼,音sè sī jī jiù,“绝妙好辞”的隐语。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魏武尝过曹娥碑下,杨脩从。碑背上见题作‘黄绢幼妇,外孙虀臼’八字,魏武谓脩曰:‘解不?’……脩曰‘黄绢,色丝也,於字为绝;幼妇,少女也,於字为妙;外孙,女子也,於字为好;虀臼,受辛也,於字为辤,所谓绝妙好辤也。’”“辤”同“辞”。后因以称极好的文词。宋·辛弃疾《沁园春·城中诸公载酒入山遂破戒一醉再用韵》词:“更高阳入谒,都称虀臼,杜康初筮,正是云雷。”

牛马走,音niú mǎ zǒu,指在皇帝前如牛马般奔走的人。西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再拜言,少卿足下:曩者辱赐书,教以慎于接物,推贤进士为务。”明·汪廷讷《种玉记》第二出:“生事从牛马走,功名未啧时人口,腰间留得剑光寒,冲星斗。”

丁字帘,音dīng zì lián,释义:1、丁字形的卷帘。清·钱谦益 《留题秦淮丁家水阁》诗:“夕阳凝望春如水,丁字帘前是六朝。”清·黄景仁《步蟾宫》词:“一层丁字帘儿底,只绣著花儿不理。”亦省作“丁字”、“丁帘”。《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五回:“带三分暖收丁字,隔一重纱放午晴。”刘国钧《月词》之六:“偷向丁帘深处立,怕他花影妬腰支。”2、地名。在南京市利涉桥畔。明末为妓女聚居的地方。清·孔尚任《桃花扇·寄扇》:“桃根桃叶无人问,丁字帘前是断桥。”按:关于“丁字帘”,笔者认为是卷帘,上面一根横杆,在横杆中间有一根系带。当帘子卷起时,用系带系住,放下时,则该系带与横杆一起呈丁字形,故而得名。汪东《思佳客·花下频来不自嫌》词:“清光又被寻常隔,亚字阑干丁字帘。”亚字阑干,指亭台楼榭的栏杆如同亚(繁体:亞)字一样。丁字帘,亦是用字形来表示横杆上悬挂的帏帘。与“亚字阑杆”的用法类似。至于说“丁字帘”是南京的旧地名,笔者认为是误读了。

春盘,亦称“辛盘”,是汉族民间节日传统食品。汉族在立春之日有食春饼与生菜之俗,饼与生菜以盘装之,即称为春盘。春盘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汉代,与六朝元旦之“五辛盘”也有一定联系,故春盘亦称“辛盘”。所谓“五辛盘”,始于晋代,就是在盘中盛有五种辛荤的蔬菜: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香菜),供人们在春日食用后发五脏之气。唐宋以后,配以春饼同食,并逐渐流行于中国各地,江南等地尤盛。民间除供自己家食用外,常用于待客。明、清之时,于春饼、生菜外,兼食水红萝卜,谓能去春困,因而整个尝新活动称为“咬春”。表示迎接春天之意。按:五辛,也叫“五荤”。佛教五辛:“大蒜,葱(即韭),慈葱(即葱),兰葱(即小蒜,薤即是此)为荤物,此方只有四种。西域加兴渠,故名五辛。亦名五荤。有外道以芫荽为荤者,又有以红萝葡为荤者,皆属妄作。”佛经称:“是五种辛,熟食发淫,生啖增恚。”食五辛者,天仙恶其臭,饿鬼喜其味,故“修菩提者永断五辛,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本草纲目·菜部》“蒜”:“五荤即五辛,为其辛臭昏神伐性也。佛家以葱、蒜、韭、薤、兴渠为五荤。兴渠即阿魏也。”兴渠,叶似蔓菁,根似萝卜,生熟味皆如蒜,今称“新疆阿魏”。炼形家(指修炼形体以期成仙的一群人,属于上古方士)以薤、蒜、韭、葱、胡荽(香菜)为五荤;道家以薤、蒜、韭、葱、胡荽(香菜)为五荤。

山抹微云,指宋代词人秦观的词作《满庭芳·山抹微云》:“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消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此词虽写艳情,却能融入仕途不遇,前尘似梦的身世之感。上阕写景,引出别意,妙在“抹”与“连”两个动词表现出风景画中的精神,显出高旷与辽阔中的冷峻与衰飒,与全词凄婉的情调吻合。下阕用白描直抒伤心恨事,展示自己落拓江湖不得志的感受。全词写景、抒情汇为一气,错综变化,脍炙人口。

大江东去,指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该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无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唱”。

秦九,在蒋士铨的这首词作中,将其同年秦大士称为“秦九”。此“秦九”之意源自“秦七黄九”,也就是指宋代词人秦观和黄庭坚。秦观在家族排行为七,黄庭坚排行为九,故有此说。宋·杨伯嵒《臆乘·行第》:“前辈以第行称多见之诗,后山称少游为秦七。”宋·陈师道《后山诗话》云:“今代词手,惟秦七黄九尔,唐诸人不逮也。”清·彭孙遹《金粟词话》谓:“词家每以秦七黄九并称,其实黄不及秦甚远……虽齐名一时,而优劣自不可掩。”清·纳兰性德《虞美人·为梁汾赋》词:“眼看鸡犬上天梯,黄九自招秦七共泥犁。”

秦涧泉,即秦大士(1715—1777),字鲁一,又字鉴泉,号涧泉,又号秋田老人,江宁(今南京)人,乾隆十七年(1752)状元,官至侍读学士。名儒硕德,名重一时,诗、书、画称三绝。书法直逼欧、柳,又工篆、隶。

相关文章

  • 详注《随园诗话》(949)下

    【原书卷八·七二】韩昌黎《赠郑尚书序》,郑权也;颜真卿《争坐位帖》,与郭英乂也:本传皆非正人,而两贤颇加推奉。行文...

  • 详注《随园诗话》(925)

    【原书卷八·三四】康熙戊戌探花傅玉?先生,名王露,年八十余,同在湖船,自诵《陪申尚衣游西湖绝句》云:“正是金牛纪瑞...

  • 详注《随园诗话》(927)

    【原书卷八·三七】或戏村学究云:“漆黑茅柴屋半间,猪窝牛圈浴锅连。牧童八九纵横坐,‘天地玄黄’喊一年。”末句趣极。...

  • 详注《随园诗话》(926)

    【原书卷八·三六】孙补山尚书,先以中翰从傅文忠公征缅甸。《见虏氛日恶口号一首付诸同事》云:“军容荼火盛,不戢便成灾...

  • 详注《随园诗话》(923)

    【原书卷八·三一】近日诗僧甚少,余游天台,得梅谷;到净慈寺,得佛裔;游九华,得亦苇;游粤东,得澄波、怀远、寄尘。亦...

  • 详注《随园诗话》(924)

    【原书卷八·三三】吾乡任武承太史,名应烈,出守怀庆。中年乞病,买鉴湖快阁以居,乃陆放翁旧地。作诗四首,和者如云。先...

  • 详注《随园诗话》(932)

    【原书卷八·四五】黄石牧先生以翰林中允,督学闽中,因公落职。吾乡徐文穆公,荐举博学鸿词,与余同试保和殿。先生年过七...

  • 详注《随园诗话》(934)

    【原书卷八·四九】余行路见远树,疑为塔尖。高翰起司马云:“平畴见喜塍成绣,远树看疑塔露尖。”每见门神相对,似怒似笑...

  • 详注《随园诗话》(931)

    【原书卷八·四三】儿童逃学,似非佳子弟。然唐相韦端己诗云:“曾为看花偷出郭,也因逃学暂登楼。”文潞公幼时,畏父督课...

  • 详注《随园诗话》(933)

    【原书卷八·四七】孝感程蔚亭先生,名光钜,甲辰翰林,出为杭州粮道。有《闺词》云:“东家姊妹与西邻,听说相招去踏春。...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详注《随园诗话》(1088)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etqp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