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的世界》——书评
如果有人问:是谁让你有饭吃,吃饱饭的?
对如今没有受过饿的年轻一代来说,可能没有深切地思考过关于吃饱饭这个问题。但是在新中国成立的前后几十年时间里,正是物质贫乏,粮食短缺的时候。那时人们最关心的问题是吃饭问题,首先要吃饱,才能谈建设和发展,才能继续追求吃好。
有这么一个人,他正是出生在这个资源短缺的饥荒年代,经历过挨饿受穷的日子。他为让人民能够吃饱饭,将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农业科学研究,他扎根在稻田里,专心研究杂交水稻,提高粮食产量,解决百姓的吃饭问题。他就是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得共和国勋章的袁隆平。
说起袁隆平,可以毫无夸张地说,这是一个妇孺皆知的人,在今天这个时代,物质富裕,生活富足,人们摆脱了饿肚子的命运,这都归功于袁隆平老先生。
在《袁隆平的世界》一书中,作者陈启文,多次采访袁隆平和他的试验田,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从袁隆平的人生经历和科学探索之路出发,为我们讲述袁隆平的世界。
袁隆平于上世纪30年代出生于一个知识家庭,父亲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母亲也在英国教会学习,会讲流利英语,会讲故事。袁隆平的童年生活便浸润在母亲的故事,养成了爱思考的习惯,和坚毅的品格 。他在就读于西南大学期间,与农业结下不解之缘,也确定了自己人生方向和目标,他大力响应中央号召,大办粮食,投身农业,为人民切实解决最根本的生存需求问题。
坚定的理想和目标,就像一粒种子,一旦埋进土里,它吸收到充分的养料,便会生根发芽,开出花,结出果来。
袁隆平就在心里种下了一颗水稻种子,他把一生的时间都用来浇灌这颗种子,不断地研究改良,培育种子,想尽各种方法,尝试再尝试,希望能提升产量。
在袁隆平的身上,我们看到一股坚持不放弃,一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勇往直前的勇气和精神。在研究改良水稻种子的道路前,阻碍重重,困难重重。设备简陋,他可以徒手上阵,不顾危险亲自操作;在资料有限,研究方向甚至被列为科学禁区的情况下,他依然能够坚定不动摇信念,敢于向科学禁区发起挑战;在无法利用机械的情况下,他完全凭借人工操作,辛苦,烦琐,劳累,这些统统都不能打倒他。
终是皇天不负有心人,杂交水稻终于从实验田走向了农田,走向了千家万户。这是袁隆平的科研成果,更是国家的荣誉,是百姓之福。从此,中国人民的饭碗将越来越满,人民的肚子将不再挨饿。
科学研究之路是无止境的,三系法研究成功之后,在技术方面依然有各种不尽完善之处。袁隆平的研究并未止于三系法,在此基础上不断试验,大胆设想,提出新的方案,最终攻克研究两系法,使水稻产量有的突破性的提升。中国人的饭碗端牢了,袁隆平的技术也走出国门,杂交水稻也推广至30多个国家进行种植,将为全世界,全人类造福。
纵观袁隆平的一生,他只坚持做一件事,那就是研究杂交水稻,切实解决人类的温饱问题,让人们有饭吃。他的人生之路,不是在试验田里,就是在去试验田的路上。始终坚持如一的他,在面临多重困难和不可能的情况下,最终取得研究成功,为中国及世界人民留下宝贵的财富,人们也将永远名记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