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 ,幅员疗阔,人口众多,历史悠乆,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春节就是传揚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
我国的年俗文化虽然因地域的不同各具特色,但大同小异,其内核是完全一致的。
从腊月二十三小年开始,春节的序幕就徐徐拉开了。这一天要祭灶,化了灶老爷的神象,送灶老爷上天去参加“年会”,给玉皇大帝“述职”,百姓们祈愿灶君“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所以人们非常重视祭灶这个仪式。小时候,我的家乡,家家要烙灶干粮,吃灶糖,大人们做得很虔诚认真,孩子们很期盼、很快活,仪式感很強。
这种仪式的实质就是感恩,感灶王爷之恩,感玉帝之恩,感天地之恩,实际是感大自然之恩。这个仪式寄托了人们祈求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丰衣足食的美好愿望,彰显了中华民族善良诚实,温柔敦厚、与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知恩图报的优良品格。
“扫房”是春节前约定俗成的规矩。就在小年前后家家都要“扫房”,扫房是年终一次彻底的卫生大扫除。是“总把新桃换旧符”的一项辞旧迎新活动,她的任务是“洗”、“扫”、“擦”,要全面清洗家里的所有衣物、鞋袜、被褥床单、窗帘、沙发罩等尽其所有,扫房子、扫院子,扫畜圈,擦玻篱,擦桌椅、擦衣厨,以及室内的所有家俱什物。总之室内外,格拉拐角,都不放过,做到干净整齐,不留死角。“扫房”对于个人的卫生要求是,年前必须洗澡,理发,俗有“有钱没钱,剔个光头过年”的说法。
在农村,除了上述活动外,还要打扫牲畜的棚圈,彻底清除一年来畜棚里的粪便,把棚圈打扫得干干净净。
年终的大扫除,反应了中华民族热爱生活,美化生存环境、注重人事形象,崇尚生活之美,尊重节日善待自已,尊重别人的生活态度,以及不许污秽过新年的强烈意念。
春节最核心的传统之一是“行孝”和“团圆”。无论你在天涯海角,只要父母在,子女都必须在年三十前回家陪父母过年,阖家团圆吃年夜饭。子女们无论经济条件好坏,都提包挂囊,给父母送上钱物,以报达父母的养育之恩。有些子女则早早把过年的钱物寄给了父母。所有这一切,体现了一个“孝”字与“和”字。
大年三十,家家户户都热闹了起来,儿孫们都回来了,一家人火火嘈嘈,热热闹闹,各司其职忙火着,贴窗花,贴年画,贴春联、挂灯笼,拴秋千,女性们大都在厨下,话亲情、拉家常,谈笑着,准备午餐和晚餐。孩子们高兴疯了,追逐着、拉扯着,出出进进,忙得不可开交,急不可奈、小心翼翼地点燃心爱的爆竹,辟哩叭啦地炸个不停,村子里孩子们东呼西应,南招北唤,鞭炮声欢笑声联成一片,装点着浓浓的新年气氛。
传统的春联种类繁多,是门必贴,坑墙灶下,仓廪橱柜、牛棚马廐,羊圈猪舍,都要贴帖子,用以表达人们的美好期愿。
一切都布置好了,室内室外焕然一新,整洁明亮,空气中弥漫着新年的气息,饭菜飘溢出扑鼻的香味。吃午饭的时候到了。这是一年中全家人数最齐全、吃得最香的一顿午饭。但这还不是大餐,大餐在晚上,叫“装仓”。家中无论贫富,对这顿年夜饭都非常重视,做得十分丰富豪华。在我们家乡,一般都是一锅“手抓肉”,再配若干个菜肴,而配菜中必有鸡鱼,必备烧酒饮料,以取“吉祥”、“年年有余”、“长长久久”之意。年夜饭要鼓励人们多吃吃好,据说如此则来年不会挨饿。
另一个传统是祭祀,这是春节最为严肃、最最庄重、最饱含深情的一项活动,她几乎是所有活动的核心和灵魂,集中显示了汉民族的伦理道德观念。祭祀活动成了传承道德文化的庄严课堂,通过她教育人们、特别是教育后辈,要百善孝为先,树高千尺不忘根,服鹰先辈懿德,继承先人遗志,传承家风,发展家业,做荣宗耀祖、光耀门弟的好后生。这是年俗文化的精髓所在。
过年要“拜年”是理所当然的事,儿孫们给长辈拜年,一般在除夕年夜饭之后或初一早晨,儿孫们要跪拜磕头,祝福长辈,长辈给未成年儿孫压岁红包,以寄托美好的祈愿。
亲戚邻里丶同事同学,老友故交,都要相互走访拜年,送上新一年最美好的祝福,此时人们被温暖吉祥、仁爱和睦笼罩着,幸福美满,亲蜜友善,充盈心头,饱尝着人生的幸福和世间的美好。有俗语道“青草绊驴蹄,拜年也不迟”。在乡下,美好的拜年活动要延续好几个月,可惜现今这温暖的拜年活动被冰冷的手机所取代。
大年初二回娘家是年俗中的又一铁律,为人女、婿,定当遵循。这天,娘家父母喜笑颜开,准备了丰盛的酒菜,款待提包挎囊,前耒上门的女儿女婿一家,姊妹相聚,挑担举杯,儿孙一堂,父母高高在上,温馨和谐,其乐融融,又是一台“好戏”。
现今,春节联欢晚会,成了亿万中国人除夕之夜不可获缺的文化大餐,无论城市乡村,春节期间文化活动不断,耍龙舞狮、丰富多彩的民间文艺演出活动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闹社火”高峰后方才结束。
中国人过年的风俗很多,这里就不一一赘述。总之春节体现的年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华夏文明的集中体现,从漫长的历史中走来,她难免有糟粕和不足,但丝毫不影响我们取其精华发扬光大。
春节是个大舞台,上演着灿烂的中华文化,春节是个大课堂,宣教传承着中华文化,孕育着一代又一代龍的传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