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一本书,叫做《源泉》。
看完之后,在小宇宙上听了一档分析这本书的播客,里面的主播提到了一个词,让我耳目一新:结构性弱者。
迟疑了2分钟,才领悟了这个词的深意,觉得特别好。
说说我的理解吧。
如果简单的说“弱者”的话,就是在某一个场景中,处于劣势的人,比如公交车上的老幼病残孕,各种赛事中被淘汰的人,职场当中底层的打工仔,高考、考研、考公失利的群体等,在一定的意义上,都可以称之为弱者。
但是,不一定是结构性弱者。
结构性作为了一定限定词,将弱者的范围缩小了,并且精华化了。
结构性是站在系统性的大局上来定义弱者的,就是说是因为社会制度性的问题或者规则的有限性,才导致了一部分人的失败,而不是那些人个人性的积弱。
就说前一阵子的考研吧。2023年约有474万人考研,但是各院校的录取总人数才120万左右,那么,就意味着有300多万人无缘“上岸”。这300万人可能就是弱者。
其中,有些人是自己中途放弃了,报名了但是没有认真复习,或者就是干脆不努力,不会努力,不愿意努力。这些是纯粹意义上的弱者。
还有一些人,他们努力了,也过了国家分数线,甚至进了院校的面试,但是最后因为招生名额的比例限制而落榜,这些人就是『结构性弱者』。
他们是优秀的,是强大的,战胜了考研路上的各种辛苦,应该是进入了强者的行列。只是因为结构化的社会因素,才失去了强者的身份,仅仅是在考研这个场景下,没有获得强者的身份。
他们身上的勤奋、刻苦、上进等优秀的品质,足以让他们被称为强者,在其他的领域内胜出,比如以后的工作中,或者明年的考研中。
这是我对于『结构性弱者』的理解。
想到这里,我一下子有一些释然了。
就是作为一个普通人,如果经过努力,没有得到所谓的成功,并不代表自己一无是处,并不是失败,只是“结构化的失败”。
自己本身是优秀的,是超越了之前的自己,进步了,成了那个better me 就行。
并且,它只是在结果上的一个评价,并不能代表过程。
而人生就是一个过程大于结果的几十年,我们追求的应该是体验,而不是成功。酸甜苦辣,人生百态,都经过一下,丰富自己的阅历,才是人生的大智慧。
你有『结构性弱者』的经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