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那种渗着劳改农场记忆的芳华,那种掺杂着残酷战争背景的芳华,那种触碰蝴蝶时枪声响起,年轻的战士瞬间爆炸的芳华,希望以后的任何时代都不要再有。
看过丨 芳华:大提琴的音色好美看这个电影,严歌苓的风格感觉淡一些,冯导老炮儿的风格反倒浓厚。冯导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压根接不住。
何小萍,让我联想到日本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想起儿子的绘本《菲菲生气了》,想起契诃夫的短篇《西蒙的爸爸》。
看过丨 芳华:大提琴的音色好美 看过丨 芳华:大提琴的音色好美(全篇有剧透)
泪点很多:
1.小女孩何小萍失去爸爸的时候
当部队文工团里其他团员的爸爸平反的时候,何小萍以为自己的爸爸也要平反了,在蚊帐里打着手电筒给爸爸写信,却等来爸爸在劳改农场死去的消息和一个包裹。包裹里装着一封绝笔信,还有爸爸在生命的最后给女儿织的毛衣。看过《夹边沟纪事》的人,可能会对劳改农场有一系列的联想,听着爸爸的信,随后泪流满面。
小时候爸爸被抓,妈妈改嫁,继父不喜欢她,弟弟妹妹都欺负他,妈妈也很冷漠,在何小萍的心里,最温暖的记忆,或者说唯一被爱着的记忆应该只与生父有关。
看着何小萍会想起《被遗弃的松子的一生》。童年一定要好好爱自己的孩子,不管发生怎样的变故,给孩子的爱一定不能中止。
2.刘峰表白反被恶意审判,离开文工团时,仅何小萍一人相送
刘峰暗恋上海女孩林丁丁多年,等到她入党之后,在邓丽君歌曲的撩骚下终于有勇气表白,却被过路者认为是“腐蚀”。随之被恶意审判。如果林丁丁只有12、13岁,她的做法还可以理解,如果她已经18、19岁,那实在太畸形了。严歌苓对这段的解释,我不太懂。
审判像段子,那详细的诱导式的问法,那似乎已了然于心之后的例行审问,刘峰从年年标兵前途大好直接改道,上了前线。
在文工团,几乎所有人都得到过他的帮助,然而,离开这里,却只有一人相送,人性在那个年代为何那样凉薄,仿佛随时做好与任何一人划清界限的准备。
3.接2,若干年后,历经各种坎坷沧桑之后,何小萍告诉刘峰,当年送刘峰走的时候,想说“能抱抱我吗?”刘峰顺手用没有伤残的左手环住何小萍,那一刻,再次泪奔。
4.16岁的小战士面目全非,对何小萍说:你一定很漂亮吧?有对象吗?“我配不上他,他太好太好了”
这里太远了,父母就不用来了,但是希望姐姐可以轮流来看看我,让和我埋在一起的人知道,我还有家人。
没有看过《高山上的花环》,因此这是我第一次在影视作品中看到中越边境自卫反击战的展示,很残忍,可以想见,应该是尸积如山,血流成河。那个年代,那么多大好年华的孩子奔赴战场,死伤无数,我只记得近期领导人和越南领导人友好握手。
不管怎样,希望永远不要有战争,太残酷了。
5、在战场上,刘峰渴望牺牲,唯有牺牲,让他成为英雄,才能写进歌里,之后被一位叫林丁丁的独唱演员演唱,当她唱起这首歌,会想起自己。
当然若干年后证明,刘峰太理想主义了,事实是,战斗英雄被联防办呵斥殴打,而林丁丁在澳洲过着中产阶级太太的生活,全身发福。
6、战后得了应激反应综合症的何小萍,在看昔日的战友演出《沂蒙情》时,出去在广场上独舞。
7、萧穗子要表白陈灿时,舍长突然说跟陈灿好了。而在此之前,俩人一直不对付,穗子对陈灿的感情陈灿会不知道吗?饺子,金项链,西红柿……大概也就输给了“我俩也门当户对”。
8、多年之后的海口,舍长的儿子要买变形金刚,而马路对面昔日的战友正在被联防办殴打。一边挥金如土,一边为了生活苦苦挣扎。让人想起余华《兄弟》下部的魔幻现实主义。而这一切是如何造成的?在那个年代,谁都脱不了干系。
不知道到底该怪那个时代,还是该怪那些人。
在文工团,干部子弟有着高高在上的话语权,随意道德审判。在市场经济中,干部子弟依然还是最有钱的的那拨人。
木匠的孩子刘峰,童年没有被爱过的何小萍,在对比中让人心疼。
文革对人性的摧残在粉碎四人帮之后,还在延续。某些东西不会瞬间消失,他会随着你自身的经历渗透到血液里,随着身体一定周期的新陈代谢才会慢慢变少,直到清除干净,这个周期会有多长,也不确定,也会还会留在后代的血液里。
文工团那些女孩子欢乐的笑声,电影剪辑的欢快节奏,让这一切背后的某些伤逝更显悲伤。
阶层固化、童年对人一生的影响、反思战争、爱情、人性……是不是都是冯导要表达的主题?
诚信和善良成了这个时代的稀缺品,根源在那里。“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我看不懂冯导在讲什么,节目的结构和线条感觉也有点说不出来的怪。可能是我接受能力有限。
这个电影,我宁愿只记住片子刚开始不久时,乐队里大提琴的那段声音,温润仁厚,直击灵魂。
看过丨 芳华:大提琴的音色好美 看过丨 芳华:大提琴的音色好美 看过丨 芳华:大提琴的音色好美 看过丨 芳华:大提琴的音色好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