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第一次参加贝德堡家庭教育系列讲座,寒风细雨的天气里却收获了内心一片温暖的晴空。
没有孩子不想成为一个好孩子,同样的,也没有家长不想成为一个好家长。可是,落实到具体的家庭教育中,面对孩子成长过程的种种难题,却常常让人不知所措。
家的力量:让孩子安心停靠,让孩子自由翱翔家的力量,可以撑起一个孩子搏击长空,也可以打击一个孩子沉入深谷。家,如何让孩子安心地停靠,又让孩子自由地翱翔?在今天的课堂上,我们听到了想要知道的答案。
学会好好说话是第一步。家长是孩子心目中的百科全书,面对幼小的孩子,我们也常常会默认为自己是绝对的权威。“知不知道?”, “听懂了没有?”,“明白了吗?”……是我们在教育(或者说教训)孩子时经常会用到的语句,这些语句里面,往往隐含的意思就是:如果没有懂,就是你(孩子)的错。这些自以为是的沟通方式,要么让孩子越来越感觉到自己的无能,变得软弱而自卑;要么就是反其道而行之,你说我不行,我就不行给你看,专门唱反调,变得叛逆而蛮横。所有这些都不是我们想看到的,那么出口在哪里呢?出口就在于换一种表达的方式。
下一次向孩子说明一件事情的时候,试着用“宝宝,我讲清楚了吗?”来确认孩子是否明白。在这个问句里面,如果孩子不明白,那么他的回答就会是:“妈妈/爸爸,你没讲清楚。”所以孩子听不懂的话,问题就在于父母没有用他能够接受的方式去表达。
当然,改变是很不容易的,我们会觉得别扭,不习惯,难以坚持。但是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本身就是让父母不断自我修正、自我成长的过程。改变就是让我们用原来自己不习惯的方式去行动,只要有改变就肯定会有别扭和抵抗。教育的过程就是家长不断地改变和习惯于自己的不习惯的过程。
家的力量:让孩子安心停靠,让孩子自由翱翔我们的自以为是,不单单表现在说话上,还常常表现在对孩子的评判上。比如“这点事都做不好,你以后还能做什么?”,比如“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你还读什么书?”等等等等。当我们对孩子的期待遭遇到现实中的挫败时,很容易对孩子下一个简单粗暴的评价。虽然说者无心,我们可能过后就忘了自己曾经这样评价过孩子,但是,在孩子的心目中,他所有的自我认知和安全感,都是在父母的互动和反馈之中建立起来的。简单地说:你如何定义你的孩子,他就会长成一个什么样的人。
家的力量:让孩子安心停靠,让孩子自由翱翔在课堂上,葛房芳老师还用非常直观、有趣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孩子大脑发育的阶段特征。在0到6岁之间,孩子都是受海马体(也就是动物脑)支配来思考问题的。这个阶段的孩子,还不具备理性思考的能力,对他们来说,好的感受就等于好的行为。所以,当我们临出门前跟他说的好好的,出去玩30分钟滑滑梯就回家,可是一到那,一大群孩子正玩得起劲,你再怎么跟他说要遵守承诺,他都是没办法接受的。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孩子的思考方式跟大人不一样,他的感受大于任何道理。所以,试着接纳孩子当下的情绪,所有教育问题的解决,都是在解决情绪的问题。
家的力量:让孩子安心停靠,让孩子自由翱翔爸爸+妈妈+孩子,是一个家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孩子的成长,需要妈妈的呵护,也需要爸爸的庇护。妈妈就像是孩子脚底下的大地,稳固而涵容。给予孩子安全、滋养和无条件的包容,让家成为孩子安心停靠的港湾。而爸爸则像是孩子头顶上的天空,博大而宽阔。带给孩子坚强、勇气和无尽的精神能量,让家成为孩子敢于接受挑战、自由翱翔的力量之源。愿我们家的力量,都可以为孩子打开这一片充满爱和自由的新天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