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拾叁频道哲思想法
2020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提出这几点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你

2020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提出这几点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你

作者: 我是小人物Lee拾叁 | 来源:发表于2020-01-14 13:56 被阅读0次

”其实我是故意不到现场的“

2020年1月9日,主题为"未完成 Always Beta"的2020微信公开课PRO在广州保利贸易博物馆举行,“微信之父“张小龙并未到场,而是播放录像,我所写第一段便是张小龙的第一句发言。虽然现场各产品经理的演讲很精彩,涉及小程序、企业微信、小游戏、微信支付和AI等内容,也曝出一些数据和后期的变化,比如好友上限、微信群扫码上限,但是公开课开始时张小龙所演讲内容却是非常深刻且备受关注。

所以我也经常会思考,微信作为一个基础的信息传递的工具或者说平台,我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可能会引起信息洪流的流向的变化。人们看到屏幕上的视觉信息,超过了现实中眼睛看到的信息。人们看到的是远方的图像,听到的是远方的声音。从前一个人的世界,他的大小,是由他的脚的行走半径来决定的,现在一个人的世界的大小,是由他所获得的信息的宽广度来决定的。信息的宽广度和质量,一直是微信要解决的问题。可以从几个维度来看一看这种影响,包括隐私的出让,信息获取的被动,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信息传播的快速,信息选择的困难、信息的多样性,搜索的困难。

公众号:微信公开课张小龙微信公开课PRO演讲:信息互联的7个思考

一. 隐私的出让

二. 信息获取的被动

三. 社会关系的扩大和复杂

四. 信息传播的快速

五. 信息选择的困难

六. 信息的多样性

七. 搜索的困难

张小龙:信息互联的七个思考

立足信息互联的七个思考,张小龙从隐私、公众号、朋友圈、小程序等方面进行了分析。正如微信所定义:微信,是一种生活方式。

微信逐渐变成国民必备,日活在11.5亿以上,这款超级app所要思考的东西越来越多。一款app,用户一旦多了,这款app的信息流是什么样,用户就会在什么样的世界里。所以微信的推送优先级排得比你要真正要获取的信息的优先级要更高一些,正如张小龙所说,他不喜欢分发一词,而尊重用户的最佳选择是推荐。

公众号、小程序、小游戏、表情包等形式的出现使得更多的创业者涌向微信这个大平台,其中不乏学生、白领、工人等,但是他们同样都以内容创业者的身份进入平台,并在此披荆斩棘,勇猛无比。

平台越大,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就会越大,正如这次微信公开课的主题:未完成。在张小龙演讲最后,也透漏出下一步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的一些改动,以下是演讲内容:

“这里讲了我们对于信息普及、对于生活的影响,其中提到信息的多样性。这里也要说一下。

在微信的起步阶段,我就说过,我们基于手机来做app,不基于pc来做。pc端只是辅助。如果不是这样的话,我们没有办法将我们的产品普及到每一个人都能用。

回过头来看,我们当年有两个小小失误,一个是,公众平台。很长时间都只有pc web版,这限制了内容创作者的范围。另一个是,也是更重要的,公众平台的原始想法是取代短信成为一种基于连接品牌和订户的群发工具,并且有效地避免垃圾短信。群发的内容并不是重点,应该是各种各样的形式的内容都应该是可以的,如文字,图片,视频等。但我们一不小心把它做成了文章作为内容的载体,使得其他的短内容的形式没有呈现出来,那使得我们在短内容方面有一定的缺失。这也是为什么之前我说,公众号本身并不是为媒体准备的这样一个原因。我们很重视人人都可创造的内容。朋友圈之所以默认是发照片视频的,是因为当时我有一个认知,对于十亿人来说,让每个人发文字是不容易的,但是,发照片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到的。所以,相对公众号而言,我们缺少了一个人人可以创作的载体。因为不能要求每个人都能天天写文章。所以,就像之前在公开课所说的一样,微信的短内容一直是我们要发力的方向,顺利的话可能近期也会和大家见面。毕竟,表达是每个人天然的需求。所以这里,也是作为一个对新版本的小预告吧。春节即将到来,我们在红包上,也有一些新的创造,可能也会吸引你来发挥你的创造力,这里也预告一下”。

从内容可以看出,除了微信红包的消息外,主要还是围绕微信公众号有几点描述,一是公众平台的运营范围,现在的状态是大部分功能只能在pc、web实现,对于移动端有些不足(如果这项功能更新,你做地铁拿着手机都不耽误你干活了,所以估计自媒体公司编辑要哭死了,能用手机的地方皆是公司)。

二是,在公众号内容上,现在的微信公众号大部分是以文章为主要内容去传播,但张小龙表示做平台的初心并不是这个,而是作为品牌和用户之间的群发工具,内容上不必限制,可以图片,可以文字,可以视频。

虽然头部大号会有最大的浏览量,但是在一个人人皆可创作的年代,我们希望长尾的小号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这也是之前公众号一个忽略了的部分。

记得张小龙之前说过,“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现在状态就是有些个体你不配拥有自己的品牌,因为你没有写手的潜质。而经过多年的发展,内容创作者研究出来多种花样去拉住用户的目光,从H5风到交互风再到条漫风,你来我往,就看谁的花样够多,文章够长。但是交互和条漫的成本,一个普通的个人创作者根本无法承受。

张小龙表述的是公众号是一种人人都可进行群发的一种形式,特别是除文章之外的“短内容”形式。说到“短内容”这一点,在演讲过后,各媒体和个人都在猜测,所谓的短内容是指什么?是类似于“微博”形式还是“抖音”形式的短视频?这一点还不能乱下定论。

对于微信公众平台,我首次接触是14年初,微信公众平台的爆发期(2014年-2017年)阶段,那时的公众号文章只要是有点意思,便会有用户满大街分享,轻轻松松10万+,在同时确实让用户产生了很多的碎片化时间,用户也已经习惯了这种阅读方式。

天有不测风云,后期各大短视频平台的组团出现,抢走了许多成熟用户的碎片时间。短视频凭借直观、时间短、可视化的特点确实对于用户有极大的吸引力,尤其是“抖音”的算法思维和“快手”下沉市场的打法,更是有效。拿快手的下沉来说,在“快手”出现之前,农村用户的朋友圈分享的是标题党的“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还是以微信公众号文章为主,但在“快手”出现之后,分享的是某某主播生吃活鸡的“光荣事迹”。所以在2C大战中,对于微信这种大平台而言,人口红利不再是增长点,真正的落地点应该在留住用户,并使得平台在用户中起到更大的作用。不能否认的是,微信对于原创短视频的关注程度还有很高的,前不久,平台发布“视频原创声明功能”。当然,视频原创,对于平台来说,这是内容生态发展的必经阶段,也是对内容原创保护的补充。无论是对视频还是在对图片或者文章上,公众平台原创体系越来越成熟,这也说明对于版权的保护越来越重视。如今,公众号条漫类型不断增加,图片和脚本的版权问题更是在风口浪尖,这就给前面所提到的“短内容”又提出一个要求,就是原创。原创内容,或许真的能够给一些内容从业者生产优质内容的机会,随之而来的还有压力。

在“短内容”一词上,个人认为应该拆开来分析,他没有概指短视频或者单纯内容,而是两者结合:内容是永恒的话题,这是不变的,但是不要因为短字,就理解成短视频。总的来说,你所创作内容的特点,那就是短小精悍,而且原创。个人猜测,下一步公众号会新出独立模块,用于个人的短内容,比如一种内容广场,可以发视频或者图片,你的内容精彩,就会有人关注你。还有会在小程序或者APP上下功夫,运营者直接可在手机上编辑文章。

非常期待不以长文为主旋律的微信公众平台会是怎样一种场景,拭目以待吧。

-END-

作者简介:Lee拾叁,山东人,曾服役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某部,热爱阅读写作的90后青年。思维跳跃,脑洞奇大,创建了有趣有料的公众号拾叁频道(ID:onestory365)。知无不言,言无不尽,为你奉上通俗而又深刻的文章。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文章,如需转载、投稿请向公众号后台发送信息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内容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

*公众号界面点击“微信圈子”,与众多铲屎官一起秀出自己的<喵主子与汪儿子>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微信公开课PRO:张小龙提出这几点改变,可能会影响到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ffaa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