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最近朋友圈被两个营销案例刷屏。一个是新世相的#丢书大作战#
一个是台湾一个公益组织做的走心广告"致25岁一无是处的你"
前者,能够在短短六天内发起一场联合众多合作方,北上广深几大城市,海陆空全方位覆盖,全平台累计触及3亿人的社会营销案,绝对是新世相在内容营销方面难找对手的牛逼之处。
后者,一条台湾某个公益组织的广告,不过是个很普通的视频,没有明星,也没有特别深刻的内涵,但是从一个小小的理念,传达出现在年轻人所面临的压力与挑战,让年轻消费者找到共鸣,从而成为主动的分享者。
这是故事的一面,这一面的对的逻辑,是两条成功的营销案例。前者成功把『文艺』做成了既情怀又叫座的营销案例;后者成功在中国大陆引起了一些年轻人的关注,激发了他们内心的共鸣。
02
故事还有另外一面。新世相的活动之后,很多市场营销人写文骂这个活动,说新世相没有节操,说拍到很多书被随意丢弃,说不要脸老学人家外国人没有创新精神……总之,就是许多批评的声音,职责新世相这种营销方式太『没底线』。
营销需不需要底线?当然需要。譬如某某品牌曾经搞出来的烤肉串,自己觉得抖机灵编段子,实际上因为不尊重革命烈士而触犯众怒。
市场营销一定是需要有底线、有节操、有原则的,因为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一个好的创意很可能因为伦理道德问题而遭受反对。譬如,最近《爸爸去哪儿》闹出的董力和阿拉蕾互动过于亲密,引发的妈妈们的联合抵制。讲真,董力为了节目效果做得真的太过了,言行不注意,自己的警觉度有问题。
可问题,其实也就在这里。市场营销创意的底线应该画在哪里?譬如某某品牌的烤肉串,这个低级错误听起来似乎不是正常人能干出来的事儿,社会主义五讲四美没有学好真的应该回炉重造。
董力阿拉蕾这个例子稍微显得模糊一点,虽然理论上来说作为江湖老麻雀的芒果台应该非常知道随着中国社会儿童保护观念的逐渐增强,这些已经靠近法律边界问题,容易引发社会不良风气的东西,能不碰就不要碰。不知道是芒果台有意去制造这个点去吸引年轻小姑娘关注呢,还是制作节目的班底太年轻,没有设身处地地从电视机前妈妈们的角度去考虑。但总归,这个点,其实也是靠近底线太近,引发了一场不大不小的公关危机。
新世相这个丢书大战,不涉及公序良俗,没有法律道德问题。所以,它所触犯的『底线』,是一条并不一定真实存在的线。这条线,就是中国长久以来对待书本的态度。『罗辑思维』曾经有一期讲得就是中国出版业为何现状堪忧:我们一贯以来觉得读书人,晒自己读什么书是一件装逼的事情,一说到读书,就觉得要煮茶秉烛,要低调收敛,才能将所读的书变成自己独有的气质。中国人卖书,不去找企业家推荐书单,中国的企业家,不习惯站在自己的书架前展现自己读了多少大部头,书怎么能卖得出去?
尽管近两年,书单和读书分享已经逐渐火热起来,但关于如何读书、晒读书这件事,好像还是显得比晒星巴克的杯子高贵。所以,当有人把书本随意丢在地铁里的时候,一些爱书的人站出来说,真是斯文扫地。
可是,3亿人的关注量已经说明了问题:这个营销案例,还是成功的。大部分朋友圈的分享,也还是点赞支持的。正如小马宋所说:不知道为什么,我就想为「地铁丢书」这件事点赞。
从营销的角度来说,这个活动创意确实是复制的,活动过程中发生一些书本的丢弃确实也令人心痛,你可以不喜欢这个活动,可以从个人情感因素上认为它『不好』,但它绝对还没有到『不正确』的程度。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大概也就理解了新世相所倡导的理念:改变潮水流动的方向。翻译一下就是,顺势而为,推动那些社会上已经蠢蠢欲动的正念念头,那些没有违背社会和市场发展规律,隐藏蛰伏很久,随时准备伺机而动的力量。这也就是新世相的聪明之处:他们没有强力推动什么变革,它们只是借着风,成为最先鼓起风帆的那条船。
——你可以喜欢,也可以不喜欢这次活动。其实『丢』和『书』两个字搭配在一起,已经足够引起很多人的反感。但一个人的好恶,不应该成为评判一件营销案例好坏的唯一理由。
不要轻易上纲上线,我觉得是这个信息爆炸时代一个人的基本素养。
03
再来说说台湾这则公益广告。这个标题啊,就已经足够打动人,戳动了多少少男少女的心啊。
从情感的角度,我真的能够理解它为什么能够在朋友圈疯狂转发。毕竟,这个时代的年轻人,确实竞争很大,压力很大,不快乐的情绪很恼人。
它作为一条广告足够成功,足够具有煽动性,我也特别希望我的老板们能够看到它,并多多给我们这样的年轻人机会,多给我们发奖金。老板看到我,多给我们发奖金啊!
但是,作为一个25、6岁的观众,它并没有从内心深处打动我,为什么?在我看来,因为它有着迎合年轻人的嫌疑。说这么两种可能吧:
什么叫一无是处的年轻人?仅仅因为履历上不足以光鲜到闪瞎高管们的眼,就说年轻人们一无是处吗?一个普通的小年轻,原本可能在自己吃着泡面、看着肥皂剧的人生里过得好好的,人家一辈子也不想做李安,不想有朝一日升职加薪变成高富帅赢取白富美,或者人家向往诗歌田园,根本不爱企业里的勾心斗角。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快乐,为什么,要把一个普通的年轻人,都定义为向往你们身在企业高管职位的人?
第二种。年轻人常常在抱怨,我们活得没有自我,因为小时候父母要求我们这样,长大后社会要求我们,我们从来没有真正为自己而活,从来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我们按部就班的学习、工作、结婚、生子,度过模式化的一生。那么,请问,在一个已经形成这样文化的社会中,如果一个年轻人想要在此一生活出自我,活成自己想活的样子,他/她抱怨这个社会不够宽容,不够容忍,不够有耐心看他/她用自己的方式取得成功之后的牛逼样子,有用吗?
而这个广告,隐约地,就在透露这种讯息——你的老板看了这个片子不会给你加薪,因为高管眼里不够好的履历,仍旧是不够好,因为从他/她的视野高度,从他/她手下的中层人员素质来看,你就是还需要再锻炼几年才能跟他们对话;你自己,看了这个广告,也不会有丝毫增益,它只会增加你自恋的情绪,只会让你对社会的不容忍对一点感知,然后觉得,哦,原来不是我不够好不够努力啊,而是这个社会对我们太不友好了。
要知道,社会不友好已经是一个现实了。accept it. then, live with it.
自恋是没有用的。但每个人都会多多少少有自恋的情绪,都会有需要被安慰的时候。每个人的情绪,都需要被照顾,这就是这条广告走的路子。
所以,总的来说,我认为新世相做的,是推动潮流的方向。台湾公益广告,它的策略就是,迎合潮水的方向。从营销案例来说,它们都很成功。从价值观判断来说,它们都没有大问题。从个人喜好来说,我喜欢前者不喜欢后者。但总而言之,这样的广告和营销活动,多一点,还是对整个社会都好,因为,它们都走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