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友炽光
黄流镇是岛西南一个知名度颇高的文化乡镇。林炽光先生是我在这个乡镇上的文友。
与林炽光先生相识的时间是在1997年。那一年,我在给三亚市作家协会编办的文学刊物当编辑。他给杂志投过来一些小说、散文稿件。我编发了他的稿件。于是,就有了编辑和作者之间的书信往来。没有见面时,我还一直以为他和我是同龄人,可等到在黄流镇见了面时,才知道炽光先生长我约十一、二岁。为此,我该称他炽光兄才是。
炽光先生中等个头,额高鼻直,头发稀疏,憨厚少语。但他的待人,却有一种发自内心的真诚。在他散文的字里行间,也充满了真挚、纯朴和乡土气息。这些,你一眼就能看得出来。他是那种人品文品,典型一致的人。那时,炽光先生还在黄流中学教书。他的经济状况并不很好,但和我们一起在外面喝个茶、乘个车什么的,他都要坚持由他来付帐。
记得当年每次我到黄流镇小住,晚上,他都会特地过来陪我聊天。乡间的夜晚很是清静,夜空又那么的高远;满天的繁星,清风柔和,一干人就坐在他堂弟家的小楼顶上喝茶、纳凉、聊天。我们谈文学文坛,谈社会人生以及乡镇中的种种轶闻轶事。生活在眼下这个市场经济活跃的时代,世俗中人热衷的话题,无非是投资、创业、发财、买彩票、升官、升学。文学,而且是纯文学,已经变得越来越边缘化,越来越不合时宜了。我就曾经率直地给他说,按照他的年纪,按照他的视野、阅历,按照他的文学路子,在现如今这个通俗文学走俏,纯文学式微的时代,肯定难有什么发展的。我所说的“发展”,当然是指能让他名利双收的情况。因为我知道,他们所在的乐东县是个穷县,教师工资低且经常被拖欠。他上有老,下有小,经济压力肯定不会小。而投入那么多精力去搞这种没有经济回报的文学写作,感觉不大适合。
我曾经问他,你是怎么想的?他不语。我说,只求在地区级的报纸、杂志发一发,或偶尔在省级报刊上发上一两篇,这样一年到头也拿不到几百块钱稿费?他仍然是笑而不语。但从他的神色中,我可以看得出来,他对我所叙说的状况已经很满意了。他是那种热爱文学写作,并不在乎写稿、发稿的经济利益。他把写作当成一种精神需求,精神享受,甚至乎是一种宗教式虔诚?总之,从他的身上,我看到了什么叫做热爱文学!什么叫执着!也明白了为什么有人要说:文学是只不死鸟。
我是从与他闲聊中、以及从他堂弟口中,了解到有关于他的一些情况。他的前半生,可以说过得十分的坎坷。1960年代初,他是黄流及周边中学成绩最优秀的学生之一。如果不是后来的政治运动,让他交了厄运、断了他考大学的路子,他应当可以顺顺当当的成为一个名牌大学的学生。虽然没法上大学,虽然受到了四清运动的冲击,但爱惜人才的校方还是设法让他留在了学校,成为一名编制外的代课教师。可惜好景不长,因为家庭的历史问题,他在代课教师的位子上屁股还没坐热,又一次落难——被辞退。没有了工作,他只好去打零工,烧石灰、伐木,最后成了一个小工头,拉起了一支建筑队伍,给乡下的人家盖新房子。直到后来,学校给他平反了,让他再度回去教书。
这书一教就是近二十年。
我由此总是在替他宛惜。我想,他如果一直在民用建筑这条路子上走下去,前景肯定会十分美好的。我甚至替他作了如下设想:先从小工头做开去,在乡镇间揽些简单的、承建民房之类的活(这一步他已经走了),等到积累了经验,有了更多的资金、设备和人脉关系,然后再把队伍拉到城里,去承包大一点的建筑工程。顺着这条路子走下去,二十年下来,他要想不发财都困难!
只是他不是这么想。这似乎和他的价值观有关。而他的价值观,又显然是受到黄流镇传统的、浓厚的儒家文化观念的影响。黄流镇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文化乡镇,历史上,这里的民众就一直在崇尚文化、崇尚唯有读书高的古训。在这里,几乎家家户户都以出大学生、出文化人才为殊荣。我也知道,写作是一种精神范畴的东西,并不仅仅在于追求名利。在文字的表达中,你得到了一种快感,你的精神得到升华,你让自己娱乐了,也就行了。但是,我还真有点说不清楚在这种文化氛围、这个时代、选择文学写作这条路,对于他个人和他的家庭,或者具体到对炽光这样一个家庭经济状况不是太好的人来说,是幸运呢还是不幸?
到了2003年的春节前后,我忽然听说他病了,于是就和他的堂弟相约,专程去了一趟黄流看望他。我见到了躺在家里病床上的炽光先生。那时,他人的神情已经显得呆滞、麻木。探视后刚走出门,我就悄悄问他堂弟:他到底何病,以至如此?
他堂弟说,他这人嘛,体质一向都很好,从来没有生过什么病。可谁知如今这一病竟是绝症。他先是觉得气管内不适,去看了医生。用气管透镜检查,说是内中有一异物。再到省城的医院找专家作了细胞切片检查,说是癌症。之后,他心就死了,回到家中,安安静静地等着驾鹤。2003年那时候还没有搞医改,国人的医疗状况大家都明白。治这种病,要花的钱让家庭随不起。他是那等善良,不愿意耗费学校的经费,也不愿意拖累、拖垮家庭经济,所以拒绝在医院治下去。
不过,就我们当时的感觉而言,我们觉得他似乎不是器质性的症状不能治愈,而是他人的精神已经先行崩溃了,对治愈疾病失去了信心。于是,我们只能说一些宽慰的话,请他无论如何一定要鼓起勇气与疾病抗争。后来我又赠送了他一些书籍、画册。他堂弟甚至特地送去买了一些、关于如何对待疾病战胜疾病的书报杂志。但一切努力都无济于事,他还是在二个月之后走了!
为炽光先生出殡的那一天,前去送葬的人还真不少。他家的院落内,人进人出,密密麻麻,挤了满满的一院落。学校的师生不说,还有许多人是专程从外地赶来给他送行的。他熟知乡情的堂弟告诉我说,这些前来送还葬的人,在地方上多是一些有文化层次的人。他和他的家人,不属于那种有钱、有权、有势的阶层。人们前来送别,全都是自发而来的,其中绝没有功利的因素。由此,可见炽光先生的为人之厚道,以及他在那一方地域、那一方人等心目中的地位。上路时,看着这浩浩荡荡、几百、上千人的队伍,我想,炽光先生尽管前半生经历坎坷,后半生经济上虽不尽如意,但这死后,也算是享到哀荣了。
一个乡镇级的文人,现如今,在一国一邦,那可真是像沙粒一样的多。虽说在一国一邦中只算个砂粒,但在他们那一域一镇一县,却是不可多得的。他可以称得上是乡间秀才。炽光先生的口碑极好,黄流镇上的人都知道他善良、知书达理、为人厚道,从来没跟人脸红过。他擅长书法、楹联,红事白事,也尽自己的能力义务去给喜家或哀家写对子作祭文;作教师呢,也尽心尽力去教学生。
黄流镇上的人都知道他会写文章(必须是郑重的写文章)。也知道他有不少散文、诗歌、小小说和教学论文作品曾经在省级国家级的报纸、杂志上发表。他的散文代表作《芒果情》,甚至还被选进了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的散文集子。能发表文章,能让自己的思想变成文字、并且在报刊上白纸黑字地刊登出来,这在这崇尚文化的一地一域乡亲们的心目中,也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
炽光先生享年六十。这个年纪,在我们这个时代要算英年。英年早逝,无论是对他的家人,还是对我们这些朋友,都是一种痛苦的失却。
随着送葬的队伍到了他的家族墓地。我特地选择了一个清净的地方坐着,静静地等着参加棺木入土时的祭祀仪式。我远远地望着他的灵柩,远远地望着那些在他灵柩傍边忙碌的人群。
这时,你会自然而然的去思考一些有关于生命与死亡的问题。
这时,你会因为沉重的思考而显得有些发呆。一个人,当面对着死亡这样重大的命题的时候,名利、权势、荣耀、地位、财富……似乎都没有什么特别的份量,都未必能真正抚慰心灵。即使是一个顽固地秉持着世俗价值观的人,在走向冥界的时候,你纵有身家千万、亿万又能如何?你纵有一堆娇妻美妾,又能如何?你就是曾经权倾一方,又能如何?这种时候,人的思绪就会像飘浮似的上升,会带着你从高处去俯视人生。我知道,如果是用天文学的时间尺度去度量人生,人的一生只不过是在一瞬之间;如果是从浩淼的宇宙这样的大视角去看人类(更不要说一个个体),人类也确实是太渺小了。我想,眼前躺在灵柩里的炽光先生,他的灵魂肯定已经挣脱了束缚他的躯体、封闭他的灵柩,正在向上飞升,渐行渐远。也许就在此时,他已经站到了天堂的门口,微笑地看着我们这些身在凡世间活着的、为他送行的人们。
人,一旦在通往天堂的路上行走时,还是古人所说的,“少者怀之、老者安之、朋友信之”这样的境界能给灵魂、家人、朋友后生晚辈些许的安慰。
炽光先生是达到了这个境界的。
人嘛,活到这个境界也就行了!(有中短篇小说集《美人迟暮》在京东网店销售,点击陆小华《美人迟暮》即可!)
2003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