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春节假期即将来临,内心充满期盼之余,也清晰觉知到现在、此时此刻就是最轻松、最快乐的,而不必非要等到假期才能放松。随着马齿渐长,逐渐意识到,所谓的节假日过的完全就是心态,或者说生活本身就是过的一种心态。
放假前、过年前,大家往往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欢喜雀跃,似乎都无心工作了,整天盼望着过节好好休息放松或玩闹一番,补偿补偿这一年来的辛劳。其实只要稍微觉察一下,就会发现放假前的此时此刻,人才是最放松、最自由的。临近年尾,工作基本上已收尾,紧急事务也不太多,暂时有了一点属于自己的空闲时间,而这点美好时光若是浪费在对节假日急不可耐的憧憬和幻想上,似乎太可惜了。
活在当下往往是最难又是最容易的,只需意识觉知到当下的自由和可贵,我们就会充分体验到过节前这点时间的美好珍贵和无忧无虑。
而等到真放假了,假期前半段,我们往往投入地吃喝玩乐、消遣娱乐,仿佛要把一年来压抑的欲望一次性补偿,仿佛在这节日的欢庆气氛里我们才能彻底放松,一年来曾付出的辛劳也觉得值了。可随着时间推移,节日慢慢接近尾声,我们内心的焦虑逐渐又会被自己唤醒。哎呀妈呀,怎么节日过得这么快,又要上班开工了!?
一想起上班干活就头大,但为了生活硬着头皮也得上!幸亏人天生就是适应性动物,压抑着内心痛苦和愤懑无奈,没上几天班我们又会习惯正常上班、下班的工作生活节奏,于是一年的新轮回又开始了。
我发现不仅是像过春节这种大的节假日,就连平时度周末,我都会存在过度放松的心理现象。平时自己对工作有多压抑,节假日就会有多放松,或者准确地说是有多放纵;就像猴皮筋一样,拉得越紧,回弹得越厉害,反复多次弹性就会越来越低,直至把生活变成僵硬死板、毫无弹性的软面条一样。
我们老家的土话说,春节就是给孩子们过的。此话不假,人越长大似乎对过春节越无感,成年人似乎都觉得现在的春节气氛越来越淡,过与不过均可;而唯有天真烂漫的孩子才会用新鲜眼光看待一切。其实我们在无意中,也许都混淆了生活本身与生活预期的区别。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都无意识地活在对生活的各种预期里,而非活在生活本身里。不管是节假日还是平时生活、工作,只要符合我们对生活的各种预期和想象,我们就会开心高兴;一旦生活不符合我们的预期,我们就会抱怨、痛苦或感觉讶异。
生活高出我们的预期当然令人惊喜(比如领导发的年终奖超出你的预估,比如妻子对你的好超出了你的预期,比如今年春节的喜庆气氛超出了你的想象),通常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内心都会从短暂惊讶迅速转变到认为这是自己应得的。但一旦生活低于我们的预期,我们则难免伤心难过、焦虑痛苦,抱怨连连。基于对生活的预期或期望,我们生出了企图心、攀比心、厌离心、得失心等等,却失去了最可珍贵的平常心。
我们常常对自我有很高期许,于是就有了在事业、生活上的企图心,强迫症般命令自己奋斗拼搏,一旦企图心实现不了或遭遇挫折,我们则免不了自我苛责、自我鄙视、自我厌弃。同时我们衡量自己生活幸福、事业得失的标准,往往是所谓的攀比心,比朋友混的好、比同事干得好、比亲戚过得好,就是所谓的幸福;一旦感觉活得不如人,我们就会觉得没面子、或没脸回家过年,甚至对生活生出了厌离心,觉得唯有自己才是看破红尘、了无牵挂的得道高人。其实却意识不到自己只是面子不保、里子也稀碎的凡人。
自21岁患上肌肉萎缩症的英国伟大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说过,“在我21岁时,我对生活的期望值降到了零;自那以后,一切都变成了额外津贴……”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健康豁达的平常心,才支撑他活了下去,并最终取得了远超常人的伟大成就。
从理论上来说,我们要想过上幸福生活,要么提高我们自己追求理想生活的能力,要么就要有意识地降低自己对生活的预期。人人都明白,生活本身是极其复杂,也是非常艰难的,没有人在生活中是常胜将军;我们都可能在生活的某一方面甚至某几方面因感觉不如意、不符合内心期望而痛苦忧愁。
无论如何,生活每时每刻都是动态变化、时时更新的,这也就意味着生活充满了各种未知和不确定,正所谓“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本身”。人生无常,作为凡人的我们根本就不具备充分掌控生活的能力,更不可能让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满足自我预期的那种孩童般全能自恋感幻觉。
唯有敞开心胸、放松心态,积极面对当下生活与客观现实,不要用自我预期和各种主观价值判断、主观计划来衡量、捆绑和限制动态变化的生活,实事求是尽量贴近客观现实活着,不压抑欲望、不放纵欲望、对自我内心充分觉知、学会尊重当下生活和选择,并负起自我选择的责任,也许我们才会享受到“苟日新、日日新”的生活本身的丰富多彩和美好自由,而不必专门等到放假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