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大概是十几年前听吉林大学法学博士董进宇的亲子教育报告,提到他的弟弟研二时才“开窍”,这是我意识中第一次听学人讲开窍问题。而后是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时间听不同的学人讲到“开窍”问题。今年自己的孩子去上海读研,听她讲自己的导师和她说“开窍”问题。所有提及“开窍”的学人,讲的都是“开窍”与学习的关系,也就是做学问的基本前提即“开窍”。
昨日,突然顿悟这些学人所言的“开窍”涵义。简单的说,这些学人所言的“开窍”就是对知识和理论有了系统和整体的理解;就是体会到了学习和求知的乐趣,由“知之者”进入“好知者”并跃进到“乐知者”的生命状态;是知识和所学与生命一体的状态;是学习不是负担而是生命自身成长需要的状态。进一步说,就是学习者对学习规律、学习本质的深刻把握和自觉作用。
人的“开窍”时间早晚是不同的,因为“开窍”,教育需要等待,而不是“拔苗助长”。教育者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通过自己的努力促成教育对象尽早的“开窍”。因为人的“开窍”需要因缘,师与生相遇,师即是生的因缘。孔子所谓“因材施教”并不是今天大家所理解的高考分数决定的一流大学、二流大学、三流大学、四流大学、野鸡大学学苗的差异,而是生命“开窍”快慢的差异。我不相信“三流的教师”教“一流的学苗”会比“一流的教师”教“三流的学苗”成材率更高。我理解的孔子“因材施教”的材就是“开窍”早晚的不同。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不同,一个学生能在他读书的时候遇到一个好老师,给他人生以指点,促成他及早“开窍”,就可能成就大业。被称为集教授、总裁、作家于一身的管理学界传奇女性,如今是北京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的陈春花老师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中学老师宁齐埅,很大原因大概就是宁老师促成了她今天成功的关键。
回到学习和教育本身,一个人如今接受教育从幼儿园到博士后,却没有遇到一个让他“开窍”的人,这是这个人的悲哀,更是当今教育的悲哀!从“开窍”的生命表现论,无非就是人注意到了“理解能力”比“记忆能力”更重要了。可教育为什么不能做到从人接受教育开始就培养理解力呢?这又是当代教育要直面的一个课题。教育不能直接进入对人理解力的培养皆是追求功利的结果。
整个世界的教育都陷入了这样的怪圈,结果面对学问只能靠机缘,靠自己的生命际遇。做学问如果不能自得其乐,还是不做好。得其乐也就是“开窍”。
![](https://img.haomeiwen.com/i9801895/b9b34525d6d57edb.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01895/7156d1fdade1ccd1.jpe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01895/b6ab965a2c6f97be.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01895/c41b2438fffeac84.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9801895/bcb93e1b79dcbc2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