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熬到凌晨两点,今早起来看看镜子里的自己,突然想写这样一篇文章:如何一眼看出真假博士。
最近翟天临有点火,他凭借一己之力引爆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学术打假运动,也石头进粪坑——激起了民愤。
为什么?就是因为在绝大多数博士和战斗在科研一线的研究者们被毕业要求和水涨船高的考核标准死死扼住咽喉的时候,而他却可以轻松拿到博士学位甚至获得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博士后工作机会!
这背后的一串大瓜,让苦逼的博士和青椒们不禁感叹:同样是没啥成果的博士,未来的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我不是搞图像史学的,也不会相面,但今天有兴致以翟天临为例跟大家讨论一下如何从照片一眼分辨真假博士。
首先,从一张翟天临修改博士论文的照片开始。这是他自己发到微博上的,意思是表现自己努力撰写学位论文的状态,然而除去三月底论文送审他四月才刚刚完成初稿的大bug不提,这种修改论文的方式也让人一眼看出破绽。
如何一眼看出真假博士打印手写修改这种改论文方法难道不是十年前就被淘汰了吗?连我五十多岁的导师都不这样改文章了,难以想象一个年轻博士还坚持用如此传统的办法完成学术研究。
结合他不知知网为何物的前提,可知他可能连如何利用现代科技写论文都不太清楚,很可能和大部分本科学生一样滞留在抄抄写写搬砖为主的高中向大学过渡阶段。
所以对他来说,“百度”这个处于学术鄙视链最底端的搜索工具,或许是唯一研究利器。
我们用数据库,他用百度文库——用百度文库加上键盘上的三个键。复制粘贴,复制粘贴,于是一下午加一个晚上就能完成五千字论文,实现高效“科研”!
第二,让我们看一下他在法国的这张照片。面如白玉盘,指若削葱根,头发一丝不乱,目光清澈深邃……除了身体语言上有点矫揉造作之外,整体还算带着点潘安宋玉的神采,加上同样是抄袭来的文字描述,营造出一种神颜高智商的错觉。
如何一眼看出真假博士不过读过博的都知道,只要你认真去做博士论文了,就将告别清澈的眼神和整洁的发型。
你会对着电脑中的一段话推敲词句、梳理思路,模仿古人头悬梁、不知不觉地狠拽额发提神醒脑分散焦虑(副作用是加快了脱发速度)。
博士身居陋室,浑然忘我,因为不想打断思路所以在无人看管的状态下奋笔疾书,做到真正的“慎独”,同时也基本丧失了交流能力。
觥筹交错和频繁社交总是会打断精神上的专注。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我还真没见过哪个知识分子没有性格中的特异和孤僻一面的。
有人纵然长袖善舞,但一旦专注起来也能闭关三日成一名作。
身体闭关和思维驰骋是完成博士阶段知识探索的必备条件,它们带来的唯一影响因为过于投入,会造成当事人不知不觉目光呆滞,言语迟钝或由于过于追求精神满足而淡泊物质生活。
读过博士的都知道,读博是一种精神折磨。
各位,精神折磨的痛苦不亚于肉体折磨。
如果您还不知道什么是精神折磨,那么我就通俗地解释一下吧:博士的工作是在前人基础上有自己的新创造,创造的意思(文科类)是突破人类认识的局限,哪怕只有那么一丁点。这个过程极难。
因此,博士研究绝对不是抄,而是摸着石头过河,一不小心走错了不仅投入全部白费,最终还要溺水身亡。
人在森林里迷路时感觉孤独恐惧,可是你还能摸到树,看到天空,听到鸟的鸣叫,脚下还踏着坚实的土地,你还可以进食野果饮用甘泉。而思维中的迷路,只能凭借对文献和理论的摸索——一篇一篇的文献如同森林,一个又一个的理论如同求生的路径,一种方法查过还要再换一种方法试验,错了就要从头再来。在此过程中你看不到天空,听不到鸟鸣,你的脚下没有土地的支撑,你只有你自己。
这种情况下,没有人不焦虑。
人类总是在深度思维的探索中感到迷茫,感到渺小,感到对自己的失望……有时加上发不出论文、找不到工作等现实挫折,坚持不住的人就走上了绝路。
博士的焦虑是常态。有人焦虑是因为要糊弄毕业不容易,有人焦虑是因为对真理的追求没有穷尽。
很少有完全不担心,觉得混一混就可以毕业的人。能这样毕业的人,可能是有很多故事的同学吧。
读过博的人都知道,轻松拿到学位是不可能的,轻松拿到学位还能有翟天临这种神仙状态的几乎不可能。
最后,让我们看一个一招致命的漏洞。
如何一眼看出真假博士在翟天临同学的博客上,从来没写对过导师的名字!出现这样致命的错误仅有有两种可能:一是翟同学非常不严谨,写了错别字。但一次错尚可理解,次次错就有点过分了。第二种可能是翟同学从开始就记错了导师的名讳!然而此类错误,在现实生活中绝对见光死,在电视剧里可能也活不过三集吧!
我觉得强制要求博士必须发两篇C刊完全没有必要,是对博士的绝对摧残,但应该加强对博士论文水平的审核。不止是查重,更要确定论文的学术价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