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学管理学出身的朋友,可能是行政管理、可能是工商管理、可能是财会管理、也可能是人力资源管理,每次聚会,他们都喜欢高呼,这些年过得很虚,感觉什么知识都没真正得到。
可是真的是这样的吗?我不这么认为。
所有知识都是大浪淘沙,只有经过跌宕、试探、搬运、打磨,它才会变成闪闪发光的,令人兴奋的样子。
所以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说这样一句话:肯定得到了,只是没管理好,还不会发光,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知识管理。
今天就来聊聊知识管理的整体思路吧。
1、现代社会的无知者
在农业社会里,没有读过书的人常常表现得无知,而现代科技社会则恰好相反,大脑里囫囵的塞了太多的书籍和资讯,却不加思索、不加整理,让知识无法发挥其价值,反而导致大脑容量被占用,以致学不到新的知识,更不会创造新知识的人,是新一代的无知者,这样的人常常表现为:
有知识说不出口
说出口的话语不利索
说出口的知识零散琐碎
有知识却没有技能、应用能力
有知识但总觉得自己没前途……
可喜的是,这样的无知者基础好,是很容易向有知者转化的——通过认知升级和针对性训练可以进行知识民族的物种演化。
2、知识管理代表着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黑格尔说:“一个志在有大成就的人,他必须如歌德所说,知道限制自己”
心学大师王阳明说:“知而不行是无知。”
云南大学社会学教授王彦斌老师说:“人做成某事的能力,由三个部分构成。分别是知识智能、专业技能和潜在能力,人应该视生存环境的不同,选择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或技能。”
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吸收量,而应越发重视知识的体系化,注重用科学的方法,对知识进行管理;用科学的实操过程来把控知识管理的效果。
而知识管理思维就是一个能让我们对待知识时,能“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框架。
所有的知识都有价值,但并不代表所有的知识都需要花同等时间去学习。学习要有目标、有取舍,需要制定“学习需求书”
知识的学习一定要有一个结构化的过程。要用科学的“知识学习计划书”去梳理知识,将之合理保存在自己的知识小屋中
知识要存储,更要能够使用,要能转化为专业技能或潜在能力,给自己或社会创造可视化的价值
3、知识管理的常见步骤
**首先在于自我认知。可以给自己画一个“知识的四象限”表格,在四个象限分别填上知识的存量和漏洞。
个人建议在使用的时候将它进行一下变化,以目标为导向,在四个象限分别进行填写。
**其次是进行知识的搜索和学习。即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在哪儿学的问题,学到什么深度的问题,怎么学习的问题,这是知识管理的实操部分,今天略过;
**并且核算知识的获取成本。比如说常用的几个指标是时间成本,金钱成本和机会成本。
**给自己设定一个学习的深度。想要学到什么样程度,想靠这样的深度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做成什么样的事,或者得到什么样的回馈?
**接着,关注具体怎么学的问题。通常情况一门知识可以大概分解为三个阶段,学习基础知识阶段,了解知识全貌阶段,洞悉最新知识阶段。
学习基础知识通常可以找一些概论类的书籍来读,甚至有一定基础的人,可以直接通过百科、论文资料来进行基础知识的学习;
知识全貌的学习则常需要读这个专业的深入书籍,比如某位研究者的著述、此专业本科或研究生的系统教材、当然,你也可以搜索这个专业相关的网页,把前100页都读完。
学习最新知识阶段,学习就是为了跟上时代、随时准备学以致用的,不能一直停留在知道和系统知道的层面,而要掌握最新的动态和方法,这需要我们从前沿期刊、新闻报纸、最新的研究报告里进行自我分析总结。
**再者,结合时代的馈赠,现代社会的知识管理通常可以用到很多互联网工具,比如谷歌的学术搜索、图书搜索;比如维基百科;比如论文库,比如问答,比如信息的评价工具等等。
**然后是知识的科学保存。大脑的知识逻辑架构——资料目录——实体的知识库存,只有建立这样的知识系统,我们才能搭建一套适合于自己的能高效检索的知识大厦。
**同时,也不能忽视知识人脉的作用,即多和有知识的人交朋友,他们能提供的知识帮助和服务都是全方位的。
**最后是重视知识的分享
我们可以粗暴的认为,不能分享出来的知识是不成熟的知识,好的知识应该是能够学习、传递、改进和延伸的。
知识分享能达成某种价值观的统一
能检验彼此观点和理论的传递效果
能检验知识存量的正确性和完善性
在实操的过程中,通过知识的分享,互动双方可以对操作对象的知识范围、渠道、方法获得统一,并最终高效协作等方面
通过知识分享的渠道将知识散发出去,比如出版,比如朋友圈,比如论坛,比如自媒体,比如每一次开口和朋友说话的机会等等。
4、才华不是结果
每一个个体在储存知识时都应该有产品思维——将自己的知识以产品的方式包装、传递、获取价值和回馈,而不是表现为一种桀骜无用的才华。
如把知识和服务、项目、计划等相结合,生产知识、提供知识服务
如形成自己的知识品牌,形成自己的知识专利,并把它销售出去
如把知识产品化和工具化等
在知识产品化的过程中,要注意知识产品的深度、独特性,把它和社会的需求状况相结合,同时要非常关注知识的创新性,我们要做:
U盘式的人才——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即有系统知识、知识随时可用、可随时分享传递、互相作用
直升机式的人才——颠覆式创新、快速重组、灵活作战。即能进行知识的迁移应用、打碎拼合、边缘知识的体系化操作等
——完——
来源于微信公众号“书虫王平钢”
往期文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