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谊这事,是很私人的事情,每一对的合与分,都有自己的理由,经不经得住考验,全看运气,很多时候跟自己和对方的人品、以往的情谊都无关系。如果你能遇到一个肯为你两肋插刀的朋友,那是你赚了;如果你的朋友在关键时刻给你插了两刀,也别怨社会,这,只能说是上天安排的。这是看了两个故事后,生出的感慨。
战国末期的虞卿,是个很有才的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对国际形势分析得很透彻。他曾穿着草鞋带着斗笠自荐给赵王,第一次见面赵王就送了他黄金2400两、白璧一双,第二次见面就被列为赵国上卿,进入常委序列,职位高前途远。但为了给朋友两肋插刀,他把这些全抛弃了。
他的朋友叫魏齐,是魏国常委之一。作为朋友,虞卿没从他那里得到过什么好处。魏齐得罪了范雎,范逃走后在秦国发达起来,作了秦王最宠爱的大臣,回来报仇,要魏齐的人头,魏赶快潜逃,逃至虞卿家。虞卿当即扔下家产、解下相印,就陪魏齐出奔。本打算投靠魏国信陵君无忌,无忌一念之差没有收纳,导致魏齐失去信心而自杀,等无忌冲着虞卿的面子赶来时,已然来不及了。
当时的情形,秦国已到盛时,说要谁的命,旁人绝不敢阻拦,赵王魏王迫于秦的压力,也巴不得赶快把魏齐的头送去复命;魏齐的为人,史书中着墨不多,单从对范雎的所作所为难以评判,但至少,魏无忌不肯出面救的,应该不是什么义士;虞卿的相位来之不易,失去却简单,一旦放弃就没有回头路。在这种情况下,虞卿仍能毫不犹豫,作为朋友,可真是难得了。
为了这个魏齐,虞卿后来在魏国穷困潦倒,晚年只好以著书为生,幸好有才挡不住,写下了《虞氏春秋》流传后世,总算是成就了自己。他虽然没有真的帮到魏齐,但有这样一个朋友,魏齐实在是值了。
再看陈馀张耳的故事,是另一个版本。张耳曾经是魏公子无忌的门客,后来认识陈馀,成为哥们,两个人好得“可以同生共死”。秦国统一天下后,两人隐姓埋名,互相扶持活下来,到陈胜吴广起义后参加了起义军。
就这样的交情,后来却到了彼此恨谁不死的地步。两人后来带兵拥立赵王,分别带一支部队跟秦兵交手,张耳携赵王躲进巨鹿城。秦兵围攻得紧,不久城内粮食吃完,兵员又少,眼看不敌,张耳几次派人冒险出去召陈馀带他的几万兵力来解困。陈馀认为自己兵力太单薄,不是秦兵的敌手,不敢前往,想的是保留力量,日后替张耳报仇。又僵持一段时间,张耳实在挺不住了,又派人去,说陈馀“太不仗义,要有诚心的话,至少应该来决一死战,一同死。”陈馀没办法,就派了5000人去,结果全军覆没。
后来还是项羽解了巨鹿之困,救了张耳。张耳出来之后就和陈馀翻脸了,陈馀还挺生气,认为自己做到了该做的,委屈之下,就把将印交给张耳,说“我稀罕领这个兵么!”他以为张耳会把将印还他,没想到张耳没有,从此他们俩一刀两断,陈馀带了部下亲信几百人另立山头,专打张耳。后来刘邦邀请陈馀发兵一起攻楚,陈馀提出的唯一条件还是“拿张耳的人头来换”,由爱到恨,恨竟能如此之深。他俩的结局,是张耳杀了陈馀。
两人人品是否有问题?从史实来看,张耳在种种关键时刻的表现,都算得上无可挑剔,他的门客如贯高,也是可歌可泣的汉子,从这个侧面也能体现出张耳的为人。至于陈馀,除了后来与张耳的恩恩怨怨外,之前也只有不发兵这个污点,此外在能力上有缺,属于墨守成规的文人,由此看不发兵这一点,也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在那种时刻,人表现出懦弱的一面,是很可理解的,从这可以说这个人有大弱点,但评价为人品差也还不至于。这样的两个人,从生死与共走到你死我活,不知道他们回想起当年,心里会是什么滋味。
为不算亲近的人,虞卿可以抛家舍业;而作为至亲的人,陈馀张耳却要互相伤害。有时候人作决定,真不知道是为跟别人较劲,还是跟自己较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