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的讨论,建立在这样一个基础上:上课不能玩手机,上课不能开小差,上课不能交头接耳,总之上课不能做任何一件课堂上不允许或者违反课堂纪律的事情。前提说完,要开始正式的讨论。
—1—
这节课,老师借助上周一份ppt作业的契机,要请几位同学上台汇报演讲。由于各种不利因素,正在讲台上的这位同学并没有准备好,甚至说讲得有点不堪,台下就有部分同学开起了小差。老师看见后很生气,说了几句狠话,责备我们没有尊重台上同学云云。
首先我承认,在别人讲话时开小差是非常不对的,但是更重要的是,这位同学即使拿着话筒也不能让人听清他的讲话,语调极其平坦,这要让人十分集中去听讲也是很困难的呀!
想到这个之后我又不得不联想到某些老师讲课:以朗读ppt课本为一个中心,以考试和课程设计为两个基本点。我也想认真听讲,可是您这样上课我真的做不到。
是的,每位老师都在尽心尽力,忙科研忙论文,还要备课讲课,但是这不是推卸的理由。从小时候第一次上台演讲我们就知道,对着ppt照读是演讲的大忌,更何况这是在传授知识的课堂上?对着课件读也就算了,可是拿一个用了几年没有更新过的课件,我个人觉得这有点敷衍了事。
好吧您说工艺还是那些工艺,理论还是那些理论,万变不离其宗,可是您把课件的对比度调的好看一些吗?后排同学表示深蓝色背景加上红色黑体字好像在看恐怖片。
课件只是辅助,思路和知识点才是重点,可我怕我说“思路不清,重点不突出”的时候,您会百口莫辩。我并不排斥有些老师上课思维跳跃,但是请您不要让我觉得,一个单元您讲了一节课,我还认为您没有跳出单元第一节。
老师,如果您讲得好,我一定认真听课。
—2—
虽然我并不是名校生,但是我依然对我的学校充满敬畏,因为这始终是知识的殿堂。(话糙理不糙,狗不嫌家贫)而老师的角色,我觉得说“园丁”这个词有点落后了,老师不是学生的塑造者,老师是明灯,是领路人。
老师不是给我们鱼肉的那位,是教我们、引领我们钓更多鱼的那位。在追求个性发展的今天,老师不再是泥人张,而是导航仪、指南针。
在我的印象中,有一些老大难的课程是学生和老师的噩梦,比如说思政课,比如说高数课,或者占比很小的选修课。可是当我大一的时候上了学院一位返聘教授的思修课之后,我才深深地感受到:原来这些老大难课程,也可以这样精彩。
这位老师很慈祥,她在课堂上举了很多当今社会上的例子,为我们剖析了许多时政案例,还根据思考题在班上组织了辩论会。
从初中就害怕政治课的我,因为辩论会第一次站着上了思修课,我感觉我打开了一扇人生的窗子,然后我开始期待每周的思修课,甚至我还努力记下这个老师讲过的例子,把它们用在我的论文里。
虽然我现在已经不记得老师讲过什么,但是我仍然不会忘记这种上思修课惊艳的感受。
再举一个例子。这位老师讲的是形式与政策,学校每个学期只会安排四个学时的课,但是据我所知,这位老师的选修课每学期的爆满。对政治一点也不感兴趣的我,根据老师讲的思路,开始明白当今政坛上的前因后果,对别人谈起的新闻开始略知一二。
这位老师带给我的改变是,我可以尝试着去看凤凰台,因为我开始熟悉主持人和嘉宾讲的话题。我觉得,这才是一位老师真正该有的样子,这才是教学应该有的效果。
—3—
回到文章一开头的事件上,我多么希望我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男生,那样我就可以勇敢的跟老师说,我想要一个相互促进的课堂。那我下辈子就做这么一个男生,因为这辈子我怂,我当了半辈子的乖乖女。
之前兼职的时候遇到一个初中小男生,他说他经常在课堂上把老师反问得哑口无言,他还很得意地跟我说,老师拿他没办法。我问他为什么,他说他经常考班级第一。
我顿时觉得他在发光发热,别下辈子了,这辈子我也要做一个考第一、然后把老师问得哑口无言的人。我尽量。
厦门大学校长在今年毕业典礼上对学生说,母校是你除了姓名和性别之外,在简历上写得最多的名字,她甚至会跟着你一生。校长还说,今天毕业的你们,在不久的将来是社会的主力军。
他的话警醒了我,我们才是社会的未来,我们原来是社会的未来!要是一个社会的未来在年轻时不学无术,该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啊!蔡元培先生都说,诸君为大学生,当砥砺奋进、责无旁贷啊!
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没有意气用事,很冷静地思考我们和老师的关系。我始终觉得,在如今的教育形势下,本着国家和社会对学生和老师的期待,双方应该是教学相长、互利共赢。老师不应该只是站在讲台上瞎唠叨,而是带动学生一起,畅游知识的海洋。
老师,不要说你被限制、你做不到,我们相信你可以,我们一起努力。我们一起创造新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