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木
《北山》
【隋末唐初】王绩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
子平一去何时返?仲叔长游遂不来。
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
槁项同枯木,丹心等死灰。
王绩(约589—644),自字无功,绛州龙门县(今山西万荣县通化镇)人,初唐诗人。隋末举孝廉,除秘书正字。不乐在朝,辞疾,复授扬州六合丞。时天下大乱,弃官还乡。唐武德中,诏以前朝官待诏门下省。贞观初,以疾罢归河渚间,躬耕东皋,自号“东皋子”。
王绩出身名门望族河东王氏,为太原王氏的分支,是隋末大儒王通之弟,王通字仲淹,道号文中子,其孙王勃为“初唐四杰”之一。王绩性简放,不喜拜揖,嗜酒,能饮五斗,其《醉乡记》、《五斗先生传》、《酒赋》、《独酌》、《醉后》等诗文,均被太史令李淳风誉为“酒家之南董(太史官南史氏、董狐)”。代表作散文有《五斗先生传》、《自撰墓志铭》。诗词有、
王绩最突出的成就是诗歌,被后世公认为是五言律诗的奠基人,扭转齐梁余风,为开创唐诗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中国的诗歌史上,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诗作《野望》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
王绩的山水田园诗朴素自然,意境浑厚,近而不浅,质而不俗,真率疏放,有旷怀高致,直追魏晋高风。翁方纲在《石洲诗话》中评价:“以真率疏浅之格,入初唐诸家中,如鸢凤群飞,忽逢野鹿,正是不可多得也。”。
这首《北山》是王绩的一首七言诗,四句一换韵,最后以五言结句,因而也叫七言歌行,是王绩对诗词创作的一种尝试和转变。
关于题目“北山”指的是何处,略有不同意见,笔者认为是王绩家乡的龙门山。有的学者认为是指安徽的“东皋山”,事实上是不严谨的。按《新唐书·列传·卷一百二十一》关于王绩的传记来看,王绩除了短暂在京都长安任职外,一生基本上隐居在绛州龙门(山西万荣县通化镇),同隐士仲长子光相邻而居,“乃还乡里,有田十六顷在河渚间。”,龙门山为吕梁山南麓,傍依汾河,位于汾河北岸,因而北山当为龙门山。
另“北山”和“东皋”在古代大多为泛指,“东皋”意思为水边向阳高地,也泛指田园、原野。三国(魏)阮籍《辞蒋太尉辟命奏记》:“方将耕於东皋之阳,输黍稷之税,以避当涂者之路。”;晋陶潜《归去来兮辞》:“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等等,都说明东皋只是一种泛指而不是特指。因而,王绩“游北山东皋,著书自号东皋子”,是以自己在汾河北岸的居所为号,并非有些人认为的安徽东皋山之类。倘若是王绩居住在安徽(或者其他省份)东皋山,兄弟们居住在山西龙门,岂是“欲见兄弟,辄度河还家。……,乘牛经酒肆,留或数日。”所能办到的?因而 “北山东皋”当指龙门山的高地,并非外省的某一地名。
诗人经历了隋末战乱,再加上性格简放,不善交往,倾慕古代隐士高节,内心向往田园隐逸生活,因而不愿为官,这首《北山》就是诗人内心志向的率真表达。
“旧知山里绝氛埃,登高日暮心悠哉。”,故交好友(这里指仲长子光)在龙门山里隐居,山里空气清新,不和世俗交往,登高游览,欣赏日落,心情悠哉,非常舒畅。这里用“日暮”也暗指人生暮年。
“子平一去何时返?仲叔长游遂不来。”,此句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子平”指的是西汉末年隐士向长,据《后汉书·列传·逸民列传》记载,向长,字子平,河内朝歌人。隐居不仕,性尚中和,王莽时期被举荐为官,向长推辞不就,后来子女娶嫁完毕后,便和家人断绝,“和同好北海禽庆俱游五岳名山,竟不知所终。”,后人用“子平毕娶”、“向平愿了”等成语来形容儿女婚嫁完毕,身无挂碍之意。
第二个“仲叔”指的是三国时期著名隐士“庞公”。庞公也叫庞德公,南郡襄阳人,侄子庞统,与司马德操、诸葛亮等相善。荆州刘表多次延请,庞德公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反。第二句的大意为:向子平游览五岳,一去不复返,庞德公进山采药,也是再不回来,这两人都是崇尚自然、洁身自好的高节隐士。表达了诗人的倾慕之情。
“幽兰独夜清琴曲,桂树凌云浊酒杯。”,此句描写隐居的雅趣和兴致。独自隐匿山林,洁身自好,犹如深谷幽兰,卓尔不群,古琴一张,清音一曲,非常惬意;山上桂花树高大挺拔,香远益清,云雾缭绕,仙风道骨,浊酒一杯,意气风发,岂不快哉?!
“槁项同枯木,丹心等死灰。”,是人最后一句用五言结句,极具艺术效果。“槁项”指谓面黄肌瘦。源自《庄子·列御寇》:“(曹商)见庄子曰:‘夫处穷闾阨巷,困窘织屦,槁项黄馘者,商之所短也。’”,“丹心”指赤诚之心。大意为:容貌瘦瞿,犹如枯木,心里平静,如同死灰。这里并不是悲观的看法,而是表达了内心的无欲而刚,同开首句相呼应。句式由七言变五言,犹如高亢的乐曲戛然而止,然而余味悠长,余音绕梁,艺术感染力极为强烈。
《北山》诗,抒发了诗人内心崇尚黄老,向往自然,无欲无求,率性洒脱,这纯属本性依然,正如王绩在给自己撰写的《自撰墓志铭》中所言:“有唐逸人,太原王绩。若顽若愚,似矫似激。”,“以生为附赘悬疣,以死为决疣溃痈。”,这首诗正是诗人的真实写照。
2019/10/6榆木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