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现在做营销的朋友,越来越被一对矛盾问题困扰:一方面需要高效率、高频度的创新与突破;一方面必须顾及试错成本与营销效果。请问,小马宋老师,您如何平衡这两个问题?如何保证创新的高频度与成功率?
小马宋
我早期是做创意的,特别推崇新奇的点子和有趣的想法,这种想法和能力或许没错,比如你在广告公司,一年可以做很多客户,你想了是个好点子,给每个客户一个点子是没错的。
但是这种点子特别多的人,到了甲方做营销就很可能出问题,因为营销并不是靠点子多和高频率的创新取胜的。营销最重要的是找到一个核心创意点,然后反复把它打透。
营销是一项投资,不光是要投入金钱,其实更重要的是要投入时间,有些事情如果你不能投入时间,东做一点西做一点,耐不住性子,反倒是失去了营销的意义。看起来是很多创意,实际上没有从消费者的角度去看问题。
比如《5分钟商学院》的口号是“前人的思考,我们的阶梯”,刘润老师每次讲课都要重复这句话,这句话就成为《5分钟商学院》的一个资产,它和这个产品紧密联系起来,我们听得多了,慢慢就会脱口而出,你向别人推荐也会一下子想到这句口号。如果刘润老师突发奇想,说我们每个月换一次新口号吧,可能他会写出很多精彩的句子,比如“好的商业思想,五分钟就懂”,“中国最贵的商业顾问为你解读经典商业概念”,虽然可能也很好,但是消费者就会混乱,你的口号到底是什么?
在广告里重复一个核心口号,就是为你的品牌增值。我常常说一句话“创意是营销的敌人”,点子多未必好。
我的公号,以前就是一点典型的创意人想法,所以写了一句口号:陪无聊的人吃饭,不如听有趣的人扯淡。最近一个月改成了:关注小马宋,营销很简单。你看上一句大家会觉得写得很好,但是它几乎没有表达出任何价值。第二句虽然很直白口简单语化,但它提出了一个行动(关注小马宋),而且给出了价值(营销很简单)。最近我公号的粉丝增加就是以前的三倍。
憋个大招,不断重复,等待时间的回报才是最好的策略。
199.身处的行业很多问题,想要改变,却非常困难,举步维艰,感觉总是很难放弃存量,您如何做到习惯性跨界?如果未来的趋势和自己现在的工作之间有巨大的鸿沟,又该如何跨界学习呢?
“跨界”,是这几年才流行开来的词汇。事实上,所有的跨界者最终都会不由自主地深谙此中道理:每次跨界,都是给自己拓展一个新的维度。
一旦跨界积累成功,实力或者竞争力的提升,只能是“几何级数”级别的,绝对不可能仅仅是“每天进步一点点”那么简单。这种策略,就是那种知道的话就很简单很自然,不知道的话,就会“百思不得其解”——每天苦恼:“问题在哪儿呢?差距咋就这么大呢?”
有一些流行的概念我个人并不当回事儿,比如“跨出舒适区”这个说法。这种东西在我眼里,都是隔靴搔痒的、没多大实际指导意义的理论。你想想看就知道了,大多数人不肯跨出所谓的“舒适区”,只不过是不知道还有多维度打造竞争力这样的策略而已;连知道都没有,当然更不用提当知道这策略的好处,所以才就那样呆着。若是真的有什么“舒适区”存在的话,对于我这种善用此类策略的人来说,不跨出去才不舒服呢!谁拦着我不让我跨,我跟谁急……
所以,我们这种人,有跨界的机会绝对要一把抓住,不能让它错过——至于那些冷嘲热讽么,跟刮风下雨一样,只不过是自然现象一种。
过去的许多年里,我不断“跨界”:大学没学会会计,毕业后只能从谁都能做的销售开始…… 然后从销售到教师,从英语教师到时间管理书籍作者,从留学培训领域到互联网创业,从电商导流到比特币,从比特币到互联网创业早期项目投资,现在再回头杀回在线教育……
想知道我的窍门是什么吗?很简单,我不是“只有一根筋的人” —— 过去我也是一根筋的罢?最早的时候甚至可能连根筋都没有罢?可是,思考过一根筋的窘境之后,怎么可能再是一根筋的人了呢?知识的获得就是不可逆的。
刚刚冲进一个新领域的时候,我会把自己调整为“苍蝇模式”。我知道自己尚未建立“正确的敏感” —— 如果在这新的世界里,“光”能够指引“方向”,那么我知道我刚冲进来,甚至不知道“光”是什么,也不知道“光”在哪里……我也不知道这里跟我一块儿飞来飞去的,谁是苍蝇,谁是蜜蜂,事实上它们都长得差不多…… 所以,在我找到“门道”之前,我就是一只苍蝇,乱打乱撞实际上就是最佳的选择、最佳策略。
每次都一样,在一顿乱打乱撞之后,总是能突然之间找到“门道”。做销售,很快发现信任最重要;做教育很快发现榜样很重要;做留学咨询很快发现家长才是客户;做电商导流很快发现反向筛选客户很重要;做比特币很快发现买进来且拿住才最重要;做互联网创业早期项目投资很快发现行研最重要…… 我现在杀回在线教育,发现什么最重要?不告诉你,等我做完、做好再说,否则说了也白说,没意义。
找到门道之后怎么办?我会马上把自己调到另外一个模式“蜜蜂模式”。既然自己已经有了正确的敏感,那就应该不断打磨那个敏感,让那个敏感为己所用,让自己飞得更远、更高。这并不排除另外一个可能性,因为我现在已经“飞出去”了,没多久,我可能就又到了一个新的领域…… 于是,当我撞到什么,头晕目眩的时候,一个机制被触发,我就会提醒自己,问自己,这是什么地方?哪儿不对?莫非这是另外一个完全不同的领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就又会把自己调到“苍蝇模式”……
经过如此这般的打磨,我的操作系统一定是升级了的 —— 起码我的是有两个模式的操作系统,不是吗?多任务、多模式的操作系统怎么可能与“一根筋”的操作系统相提并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