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开始读书的时候,什么都不做,就只是看书。随着阅读量的增加,却发现脑袋里,什么也没留下。
考试反思,这种方式的阅读,其实是另一种形势的杀时间。给自己的感觉,是在努力学习,但什么也没有学会。
于是开始学着,在看书的时候,去做笔记。
一开始做笔记,有的是纸和笔。但随着记录内容的增加,笔记也越来越多,并且也不方便携带。
于是开始使用云笔记,将所有的内容,都电子化。这样方便携带,也不会丢失。
但还是有一个问题,就是记录的内容,很不直观。虽然是按照一定的结构,去记录笔记,但内容一多,就又开始混乱起来。
每次记录需要考虑,这条笔记需要记在哪里,什么分类是合适的。阅读量复杂的话,分类的类型就很多。
于是就开始不停分类,记笔记应该是为了理解学习,现在却是为分类,有点迷失自己的方向。
自己记录笔记是为了什么?
思考很久以后,得到一个结论:记笔记不是为了学习,是为了解决问题的。
想想看,已经成年了,没有考试的压迫,看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记忆这些知识。我们看书是因为遇到一些问题,当下的自己又解决不了,又不知道问谁,于是开始从书中寻找答案。
这些答案是什么呢?
是别人的经验、方法,可以去学习的。是学科的经典知识,可以去快速理解一个领域。甚至是哲学思想、人生价值,去引领自己找到人生的方向。
这些是什么呢?查理芒格给了我们答案,这些是思维模型。
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不是因为事情重复的发生,是因为这些事情的内核是一样的。
所有骗局的成功,是因为人性的贪婪。所有的商业模式,都是低买高卖。所有的教育,都是在迭代......
这些事情的内核是一样的,事情的发展必然也是相似的,这些相似的模式,就是思维模型。
我们去解决问题,就是用这些模型,去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甚至是预测问题。
接下来读书的目的,也就十分清楚了:去寻找能解决,当下问题的思维模型。
那么我们记笔记的内容,也就随之确定了:去记录这些思维模型。
有很多人记笔记,还是像小学生一样,甚至之前的自己也是,去记录自己不曾知道的知识。
这样的笔记,记录起来是十分庞大的,因为你缺少的是整个人类的知识。
这样的知识是无用的,因为你不需要知道,世界上最高的山是什么山,需要知道的是怎么解决客户的问题。
甚至这些知识,是你随时能得到的,拥有一个手机,你就能随时知道你想知道的知识。
但思维模型不是这样的知识,因为它不仅需要你,花费一定的脑力去理解,甚至你连它在哪都不知道。
在你没有认识到它,你是不会看见它的。
成甲老师的《好好学习》和《好好思考》,就很清楚的解释,什么是思维模型,简单的介绍一些常用的思维模型。
但最主要的,还是找到自己需要的那个,去解决实际的问题。
看书需要找到核心,而不是为了看似自己在努力,建立自己的人设,甚至是骗自己。这个核心,就是找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型。
接下来自己看书,就坚持记录与自己相关思维模型,减少不必要信息的摄入。信息太多,是一种负载,也是另一种形式的缺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