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前一天读完了秋天里的最后一本书《阅读,让教育变好》,今天的读书笔记,记录本书最后一章内容,由张小兵老师书写编辑的。
《穿越时空的“示众”》
“没有一个好姑娘,便没有一个好妻子;没有一个好妻子,便没有一个好母亲;没有一个好母亲,便没有一个好孩子……这个逻辑是带有主观性的,毫无疑问也是不完全正确的,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它广泛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在全民疯狂的时代,年龄的增长并不代表人性的发育与成熟。相反,这种失去羞耻感的、以害别人为乐趣的颠覆的人性,将会逐渐演变为一场失去理智的罪恶。”
“人都有追求自由、幸福的权利,热爱美好、美丽的东西是人的天性、正常的爱是人的本能,仁慈、善良、同情是人性光辉的体现。”
“缺乏人性启蒙的教育将是失败的教育。”
“如何才能让社会和谐,文明进步?必须从教育开始,从人性的启蒙开始,让爱和被爱、自尊和尊重成为每一个人的需要和实际行动。”
《成为作者的同谋》
“美好总是理想,悲剧更接近生活的本质,从作品给读者带来的冲击力来说,《品质》似乎更胜一筹。”
《他的笔锋更像一把解剖刀》
“有人说,读懂一本小说,就是多活一次人生。”
“白纸黑字说出来的常常是最苍白的,文字背后的想象才是最丰富、生动的,但愿我的这点自白能让你在阅读时想象更饱满。”
《有些阅读不能被打断的》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热爱生活……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课程标准里已经将阅读放在人的一生这个长远的角度来看,作为践行“课程标准”的一线教师,又何必如此执着地企图“一步到位”呢?要知道,学生是发展中的人,而不是“到此为止的人”。
《吟不尽,唐风宋韵好辞章》
《回到真实的孔子》
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热,发一份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鲁迅
孩子到学校,最主要的事便是学会与世界真正联结。所谓“真正联结”,不是肤浅的人际关系,而是把孩子的主体生命经验与不同时空下的人们探索世界所留下的创造经验联结,但联结的方式不是不经整理的拼凑结合,而是让孩子通过生活与思维使他原有的经验网络不断往外延伸。
教育是“慢”的事业,它的特征是最像农业和林业,不能依赖“硬件设备”,不能强调资金投入,不能指望加班加点,不能靠使用生长激素。——吴非。
2021年11月6日 立冬前夜读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