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梯四户,一墙之隔的长期旅居海外,仅在圣诞节前才返回国内呆上半个月,快十年啦!难得见上几回,间中一些断篇的信息也是老母亲寒暄得来的。门正对那一家倒是经常见到,电梯口、楼道间,女主人礼节性点一下头,问一下孩子长高了,前些年,他家孩子也在读高小,常因钥匙问题进不了门,敲开我家的门打电话给他妈妈,碰面也是似乎不认识,男主人更是迎面视而不见、头略有些昂起,或许是有些天性的优越感使然吧!另侧邻那户倒是略显熟络了,老爷子与他家老人麻友一对,这么多年风雨无阻,老母亲也是常常拉着老太太一起扯闲篇,大人小孩见面都会礼貌地打招呼。这或许就是城市里邻居关系的一个缩影吧!
其实,老母亲是不习惯这种邻居关系的,于是,无论是早些年在梅林关的万家灯火,还是现在的小区,老母亲都会跟小区里的打太极、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姐妹相称,休息时嘘寒问暖的,遇到这些老姐妹身体不舒服,拿一些水果之类的去表达慰问,结果小区里的老太太都能与老母亲保持一种良好的关系。这不老母亲因一个台阶踏空脚趾骨折,依靠轮椅行动半个月以来,小区里的老太太上门慰问的来了十几位,正印证了远亲不如近邻!
一直以来,老母亲就告诫我们,不能忘了乡邻,能帮衬的一定要全力支持。回首三十年前,母亲力主把百年老宅重做,凭着那三百元钱及三、四百斤大米,左邻右舍的劳动力一起帮工硬是重新做了一栋新房,虽是土坯墙体、瓦片覆盖,却在八五年的乡下也算不错了。又过了一年,奶奶病重弥留之际,也是邻居大叔半夜起来,凌晨五点到了学校,找到我兄妹二人,其时父亲已经因工下乡,奶奶的丧事也是邻居们一起帮忙操持。“吃亏是福”这是爷爷在世时告诫后辈的,爷爷奶奶一辈子只有养活了父亲一个孩子,因为实在太贫寒,供养父亲上学,也几乎靠东挪西借,乡邻帮衬才能得以完成,常怀感恩之心,所以爷爷在世六十多年从来没有与乡邻结怨!我记忆在乡村生活的二十来年里,邻居的关系或许会因或多或少一些鸡毛蒜皮、家长里短的事,闹些什么矛盾,找上一、二个长者说合一下,逢年过节,却已经翻篇,仍然会东家去、西家来的相互请着吃酒席,想想看,其实就是一种其乐融融的景象。或许国家一直以来倡导的和谐社会也莫过于此吧!
今天,生活在这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城市,感叹繁华落尽却又似曾遗失了什么!也许是原乡,也许是那种邻里觥筹交错的味吧!国与国之间已经开启了大智慧新的征程!似那厦门金砖会晤各国元首共商发展大计!那么,我们这些远离故土,来自五湖四海的城市邻里之间,是否应该伸出热情的双手,给那个疲惫回家的身影碰面之时、一个彼此温暖的问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