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先不回答标题中提出的问题,先复盘小孩儿洗碗这件事儿。
科技的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同时也加速了工作、生活、学习的节奏,生活质量的和工作效率的提升越来越考验人们时间管理的能力,作为孩子父母,我们也不例外。
“民以食为天”,每天的吃吃喝喝是头等大事,怎么吃好喝好,吃的健康我日后会写,今天只说吃完了谁刷碗这件看似小事儿。起初,是谁做饭,饭后也会自然就承担了刷碗这个事,之后,到了周末,为了缓解各自的负担,没做饭的那位大人刷碗。这样的惯例没有提前约定,也没有日后商量,就是两个都勤快的大人过日子默默形成的惯例。但是,随着小孩的不断长大,能力也不断增强,小孩也要刷碗玩儿,注意,小孩起初把这件事当成了一个玩儿水的机会。
玩就玩,那是偶尔玩一玩,大人孩子也没多在意。
玩了几次后,观察了一段时间,我觉得机会来了。一是大人有时候做晚饭挺累的,二是大人有时候吃完饭也累了,就想“葛优瘫”一会儿。这时候,就让小孩儿上马,于是大部分时间的晚上或是周末,小孩儿就开始正式刷起碗来。小孩儿刷碗,大人们“葛优瘫”总会心生愧疚,那就等小孩儿刷完碗一个劲的说些好话吧,比如:这碗刷的那真叫干净!日后不久,小孩儿刷碗刷的起劲,顺便把厨房也简单收拾、擦洗干净了。更有甚者,有一回,大人小孩儿外出徒步大概5公里之后,回到家吃完饭,我让小孩儿先歇会儿再刷碗吧,小孩说,先刷碗吧,不然过会儿碗和碟子就干巴巴的不好刷了。
刷碗的过程中,先收拾残羹剩饭,我们大人也并不是颐指气使,而是把这件事全权授权给这个小孩儿,让小孩看着收拾、安排。让其在这件看似小事儿上,完全自己掌控者“大权”,从中感受到积极主动“掌控”的和自我价值实现的感觉。
对于一个小孩儿来说,什么是“安身立命之本”有些宽泛和抽象,但是,让一个小孩儿参与到家庭生活的具体事务中,我想,也是一种责任感和价值感的培养吧。
马斯洛在需求理论中着重强调了几大需求,即生理需求、归属感、自我尊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亲子关系中,《积极管教》或是《正面管教》的核心主旨是“坚定而温和“地相处模式,而最终目标是让孩子获得归属感、责任感和价值感。
那么怎么去做的?我想,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
老子说:“大道至简,简而不易”,“身教重于言教”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说的有点大了,想的有点多了,其实就是个刷碗这件小事儿。
大言不惭的说,这篇糙文就是在小孩儿洗碗的空档儿完成的。
![](https://img.haomeiwen.com/i9739514/4242272e18c56fe8.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