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恰恰天蓝
本书于我:
关键词:科学、哲学、常识、数学(化)、假说、实证、心灵
1
变,是变的常量
这是一本没给出答案的书,是一本思考着的书,期间散漫点缀的逻辑推演,诉说着从远古神话、巫术到哲学、科学解读世界万物的脉络。
特别提醒的是,作者对“科学”的前景似乎持“悲观”态度,用科学来逼近“真理”,却将人的心灵排除出真理的领域之外;而用数学和实验思维树立的科学大厦,没有人之善恶、悲喜的位置。作者因而感叹,科学果真是关于这个世界最好的答案吗?科学之外,还另有求道之途?
于我,哲学是没入门的,才开始主动的阅读这方面的书籍,我的意识里,爱智慧是哲学的本意,往深里说,哲学是教人认识自然,或世界,或宇宙的规律,法则,机制的一等一的学问,哲学是统摄一切的人类文明结晶。而又据说,哲学是无用之学问,因为距离实际、实践和现实太过遥远,对人的生存实在没有切实的好处,而网络和书店里的“某某处事哲学”,“某生活哲学”很大程度上是借了“哲学”这个名号而已,非真正的原装哲学,如老板和美女的称号被滥用一般。
依我说,哲学是一个名号,会变,或词变,或内涵变。
2
哲学乃众学之母,而科学一骑绝尘
哲学,目的在于解决困惑,解释一切,而手段,则是思考、推理、思辨。所以说,世界上的任何学科,都隶属于哲学,这么说绝不夸张。
哲学已没落,科学接棒,科学以数学为底层逻辑,以物理学为显学,似乎,物理学接了科学的班,物理学往大的宇宙延伸和往细微的原子、量子深挖,拓展着人类的认知边界,颠覆着思维的藩篱,我很难想象,人类大脑前额叶表面的皱褶竟然如此神秘莫测,汇聚了亿万年的进化精华。
哲学是爱智求真的学问,哲学孕育了科学,而科学有极强的自我修复能力,有如一个有机体,它会不断推翻自己,重塑自己,直到自以为更接近了真理。
3
哲学的未来
全书共分上下两篇,上篇又分三章,是西方人认识世界的扼要历史。从先民对世界的朴素反应,到希腊哲学的奠基性影响,再到哥白尼革命之后现代世界的图景。下篇分五章,以专题的方式回顾和深化了上篇所揭示出的诸多问题,如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有何异同,数学到底如何获得今日之崇高地位,自然科学又是如何一脚踹开了形而上学的。最后一章回应了陈先生在本书一开始就为自己提出的问题:“哲学的命运,或者,思想的命运”。
全书以对神话的探讨为始,神话与哲学在试图理解世界,试图为世界的产生、变化与终结找到统一的解释方面是相同的。
对于哲学的前景,他做出了这样的判断:“今天的哲学不再可能以建立普适理论为鹄的,哲学的任务是回到它的出发点,以理性态度从事经验反省和概念考察,以期克服常识的片段零星,在一定程度上获得更为连贯一致的理解。”
因为科学虽然不再与常识相关,然而我们仍旧生活在常识世界之中,或者说,我们拥有了两套看待世界的方式。科学理解与常识理解同时为我们所拥有,正如柯瓦雷早说过的,现代世界拥有两套真理。而因此,“哲学是对经验的反省,尤其是对概念的考察。哲学理论是要让世界变得可以理解。”
应作如是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