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焦点团队网络中级五期梁艳分享1264天。2020.11.12
如果一个普通人很认真地对你说,TA的电话被窃听了,你会怎么回应TA?
首先如果作为咨询师或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的,你可能第一反应是职业性的条件反射,大脑会快速转动,思考:“这个人会不会是幻听呢?多久了?几次了?偶尔还是经常?还有别的什么症状吗?”其次,会怎样回应对方呢(我以为这是比较考验咨询师的功力和实力的,回应的不合适,会影响接下来的互动和对方对自己“症状”的解读。)?
接下来再说说,如果你是普通人,可能会是下意识地随口便说:“不可能!”“不相信!”“怎么可能!”然后接着说,“人家为什么要窃听你的电话?(潜在的意思是你又不是什么大人物、重要人物)”或者“嗯,那他们为什么要这么做?”又或者“他们为什么要选你的窃听呢?”那对方听到你这么回应TA,会是一种什么感受?否定、质疑、不相信、不被认可等,然后两个人就会各自站在自己的立场、根据自己已有经验和认知的判断而据理力争,无非是想挣个对错、真假,但这些对于说这话的人没有丝毫的意义,反而增加了TA的烦恼。
那要怎么回应,相对有意义(不论是咨询师还是普通人)?
如可以问:“你有什么想法?如果他们正在窃听你的电话,那么你们的谈话有什么有趣的或重要的内容让他们想要继续听下去?”也可以这样问:“是什么让你如此特别,以至于他们想窃听你的手机呢?”(这样的问话是SFBT的“未知之姿的开放、好奇与尊重”,是许维素老师的“语言不要太有立场”,是刘友龙老师的“软化语言”)其实,我在想,当我们试着换一种不那么直接、不那么带有立场、比较柔和的方式表达时,或许就不那么地陷在用“自我参照框架”去硬套与自己不一个型号的他人的“参照框架”。这样再延伸一下,如果可以想到“自己与他人”的差异和不同,那么“未知”下的“好奇”更能与内心的真实想法通过语言来连接达成内外一致,即语言、语气、语调与表情、肢体语言的一致。就如一位同辈所说“专业的好奇与邻居大妈的好奇”是有本质区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