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静悄悄的革命》摘录

《静悄悄的革命》摘录

作者: 子非_7881 | 来源:发表于2020-03-03 12:55 被阅读0次

    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这是我观察的出发点。教学是充满活力的,如果我没能与教室中的一个个学生和教师共鸣的话,那么,真实而生动的观察是不可能的。

    小林老师常常仔细地观察、注意学生“从哪里开始、怎样开始”,他认为“结果”怎么都行,“开头”决定了一切。

    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忽略教室的多样性和在其中发生的事情的固有性,仅一般性地议论教学是非常空洞而没有什么意义的。

    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一切创造性行为都是发自不确定的语言,探索地进行着的行为。

    那些对枯燥无味的或者无意义的课题表现消极、毫无兴趣的学生不仅是自然的,也是健康的,对这些学生的表现教师应视为理所当然,并首先有必要来一番认真的自我反思。

    教师应当摆脱那种在授课中只想达到快乐目的而迁就学生的想法。允许教学进度慢一点,允许学生发言模糊一点。

    教师应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在教室里,倾听的能力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言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而不是相反。

    动态的学习过程就是小小的差异相互反响激荡的过程。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不仅在学生的学习中是中心,在教师的教学中也是中心。

    能生动地促进学生学习的教师在对学生群体讲话时,能做到与一个一个的学生展开对话,而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行谈话。

    明确地控制教学的进程是教师必要的工作,而在此之上,首先让教室里的“投球”成为愉快的事情,不是更加重要吗?再说深一步的话,不擅长接球的教师,应当专心一意地正面直对学生,去接住他们的每一个球,重视他们的每一个球,而不要以为只有按自己的教学计划上课才是上课。

    如果教师总是被“下一步怎么办”的观念束缚着的话,那是不可能产生“欣赏”、“体味”的“倾听方式”和“理解方式”的。

    以“服装裁剪”和“交响乐团”两类活动为中轴,去触发、组织、发展学生的学习。

    只有一方讲话的“单向交往”、相互交谈的“双向交往”、被拒绝被阻挡的“反向交往”、思路各异的“异向交往”。

    在教学中没有比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更重要的了。

    与学生息息相通的是组织相互学习的教师的基本功。

    相互学习的教室只能从相互尊重差异的教室当中产生出来。

    授课过程中的突发事件是极其复杂的,必须读懂看起来单纯的事件背后所隐藏的复杂性。

    在讨论中,最重要的是丢开一切抽象的语言,只说出自己对所观察到的事例的质朴感受和具体的事实本身。

    要改变一所学校,需要不断开展校内教研活动,让教师们敞开教室的大门,进行相互评论,除此以外,别无他法。

    要让学校转变,至少需要三年。第一年,在学校里建立起教师间公开授课的校内教研体制;第二年,提高研讨会的质量,以授课方式和教研活动为中心,重新建构学校的内部组织、机构;第三年,以学生和教师有目共睹的转变为依据,把新的授课方式和课程设置正式固定下来。通过如此三年的教研活动,学校就可能成为一所像样的学校了。

    改变学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内建立所有教师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开课的体制。无论是怎样的改革,学校里只要有一个教师不上公开课,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难的。只有教师间彼此敞开教室的大门,每个教师都作为教育专家而共同构建一种互相促进学习的“合作性同事”(collegiality)关系,学校的改变才有可能。   

    互相谈论这节课哪里有意思,哪里比较困难,学生有哪些表现,并通过相互交谈让学生学习时的具体样子重新浮现出来,这样的教学研讨才是每位教师所期待的。

    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应对学生的教学、创设以听为中心的教室、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

    为使教师内的工作,如教师的称号所示的工作成为真正的中心工作,应该毫不迟疑地简化学校的组织和机构。

    相互学习关系的建立恰恰需要从教师用心倾听学生身体所发出的无声的语言开始。

    “参与学习”,教师和家长携起手来,学校就能重新成为“学习共同体”。

    “参与学习”方式(即家长作为教师的助手而参加教学的方式)。

    “参与学习”需要把学校作为“我的学校”、“大家的学校”来认识,这不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家长,都是一种挑战。

    “创造课程”可通过三种活动来进行。一是学习经验的“设计”,二是创造学习经验的“教室文践”,三是对这种学习经验进行“反思和评价”。

    “综合学习”决不是一个困难的领域,关键在于—定要有一个普通市民所应有的、能与学生一起探究的主题,同时一定要有改革课堂学习的决心,二者缺一不可。

    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的区别在于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方法不同。综合学习是以现实的“主题(课题)”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组织成单元的学习;而学科学习是以学科的“内容(题材)”为核心,把“知识”和“经验” 组织成单元的学习。

    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教师的目光能否细致地看到每个儿童学习过程中的细小变化,教师能否关注其发展,并予以爱护和帮助。

    综合学习能否成功取决于教师自己能否和学生一起共同愉快地学习,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综合学习是一种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综合学习最大的魅力就在于从活生生的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尊重每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是很重要的,但这并不是为了还原到“自主性”、“自我解决”上去,而是要在教师的帮助下,把学生组织到其个人无法进行的、合作的学习活动中去。在“学生的自主性·主体性”这些美丽词藻的背后,隐藏着教帅无责任心的一面,要说这是一种欺骗也不为过。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为了使授课恢复其生动性,需要教师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多讲实践性的内容。

    学校的改革决不是一朝一夕能实现的。学校的改革需要地区和学校双方都共同具有创造文化的传统,而且这一改革本身就是继承这种创造文化的传统并开拓未来的伟大事业。

    21世纪的学校是“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在作为“学习共同体”的学校里,不仅学生之间相互学习、成长,而且为了促使学生相互学习,教师也必须要相互学习和提高,教育行政人员、家长、市民等也都要相互学习和提高。

    学习与“勉强”是不同的,必须充分认识到,学习是需要通过和他人的交流才能实现的,它必须要通过社会性的、合作的共同体的活动来进行。

    学科学习的改革是把过去根据“效率性”原理而产生的“目标·完成·评价”型(阶梯型)课程改革成“主题·经验·表现”型(登山型)的课程。

    “对话集会”的精神——主张相互尊重每个人内心的声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静悄悄的革命》摘录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bkh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