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认识一位志同道合的网友,叫彭老师。我们因一起阅读《阅读心理学》一书而结识,实在有缘。晚上我们聊阅读和元认知的问题,他用苏格拉底“助产士”的提问,让我重新对早期阅读有一番深入的思考。彭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怎样的阅读可以为语文学习打下哪些基础?”下面从他总结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分析:
1.阅读的方式、作用
我一直认为高质量的亲子阅读是语言的根基。怎么理解这句话?从生活中的案例入手。
在与闺女亲子共读完之后,我会谈论一下我的感想,通常也会用提问的教学策略引导孩子深入思考问题。比如,读完无字图画书《不可思议的旅程》后,我问了闺女一个开放式的问题:“假如你是书中的这位女孩,你会去拯救那只紫色的凤凰吗?”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中涉及到同情心理、善良、乐于助人的品格塑造。
而这种提问的教学策略可以应用于每一本绘本,但是频繁使用同一个教学策略孩子可能会产生厌烦心理,这也就涉及到亲子阅读的方式,可以是“戏剧性”一些的各种角色扮演,也可以是“安静”类型的朗诵或对话(适合多角色多情节的绘本),亦或者是“游戏式”的过家家式阅读(像“买卖”),或者是“实体式”现实体验。让孩子感受不同阅读方式的乐趣,从而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时候阅读就会让人产生“马太效应”,越读越想读,越读越聪明,越读理解力越强,越读叙事能力越强。也就能说明高质量的亲子阅读是语言的根基。当然,这种表面的现象在于深层次的问题当中,比如如何给孩子提供阅读氛围?如何使孩子养成阅读习惯?这些问题才是最本质的。
2.语文需要什么基础
我一直逃避现实性的问题,比如语文需要什么基础这类型的问题。一开始是觉得亲子共读是好玩的,随着互联网的传播速度之快,我知道绘本有教育功能之后,踩过“用绘本育儿”的坑,最明显的案例就是用《牙齿大街的新鲜事》和《肚子里的火车站》这两本绘本教育孩子日常生活习惯的重要性。比如看到孩子不刷牙,我会一直强调:“你知道吗?牙齿里的迪克和哈克在挖你的洞”。站在科学角度分析,这两个被拟人化的牙细菌的确存在,但由于一直以绘本里的有趣情节引导孩子刷牙,养成刷牙的习惯,就是入了“绘本育儿”的坑中。而这个“坑”一辈子也忘不了!因为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
回归问题本身,语文需要的基础,在于对信息的获取能力有多强。同样的一句话,不同的孩子会听出不同的意思,表面上是孩子的家庭背景不同导致的认知能力不同,但深入了解,其实是孩子对文字符号、字形、字音上的理解出现偏差。
在岛上的早餐店多年,见过形形色色的孩子,大多数孩子表现出呆板的神情,一句话要讲几遍才能理解,反应木纳且表达不清晰。可见大多乡村父母把“望子成龙”的愿望交托给孩子,对家庭教育的不上心,整日打骂吼导致的。
都说父母是孩子的起跑前,但能够真正理解通透这句话并加以行动的可能在少数。
综上,结合自己以前所踩过的“坑”来理解亲子阅读方式的多样性,比如提问教学策略、角色扮演策略等,而想要语文基础好,就必须有对信息获取的能力。
(写于2020年4月19日 23:00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