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班走到楼下,儿子看到我们的窗户没有亮灯,说了一句:“爸爸还没有回来啊”,情绪就开始莫名烦躁,嘟囔着想找爸爸,想让爸爸回来,我正在接电话没有回应。
进门后屋里转一圈确认爸爸不在家,和衣趴在床上开始拖着长腔哼唧,当听到我给爸爸打电话没有打通声音逐渐升级,他很少这样,但姐姐马上就要放学我着急要做饭,于是我问他:你需要我的帮助吗?
他不说话,继续哭,为表示烦躁还蹬蹬腿甩掉鞋子,于是我说:“现在我需要去做饭,就在厨房,你想来可以来找妈妈,好吗?”
他停顿了一下,并不理我。
我离开了,当饭做到一半,我探头看了他一眼,哭声小多了,并且已经坐了起来,眼泪花花的看着我。
我走过去抱起他:“现在好些了吗?”
他不说话。
我问:你想和妈妈说什么吗?
他摇摇头趴在我肩膀上继续有一声没一声的抽搭。
回想放学回家的一路,我猜测引发情绪的原因应该是路上我没有答应买给他暴龙战车,爸爸在家等于可以满足需求,而问题是爸爸并没有回来。
我抬头瞥见墙上的情绪需求表,于是抱着他走近:“皮皮,来,你看看哪个小怪兽最像你刚才的心情?我找到了一个,你也指一指看看妈妈猜的对不对?”
他看了一圈,指指那只蓝色的挂着眼泪的小怪兽,我说:“我猜也是这个,这个是悲伤,表示刚才你很难过,想得到妈妈的帮助,你看就是这样,”我用手指在脸上刮两下表示他哭的样子。
儿子噗嗤笑了,然后又觉得拉不下脸吧,“哼”一声打开我的手。
我说:“你看,现在你就有点像这个叉腰的小怪兽了,这个表示你有点不好意思也有点恼了,不想让妈妈学你对不对?”
儿子说:“妈妈,其实我刚才哭是因为不想让你做饭想让你陪我玩一会儿。”
我说:“哦,原来是这样,可是妈妈没有猜到呀!下一次你就这样告诉妈妈'你一天都不陪我了,我想让你陪我玩一会再做其它事情,要不然我会有点难过',可以吗?”
他点点头,至此雨过天晴。
这个小插曲对于孩子来讲,可能是因为他还比较小,不能识别自己当时的情绪,能运用的表达感受的词汇量也太少,如果大人没能观察或者体会到他的需求,他只能用哭和闹来表示他不开心,需要被关注,所以日常需要帮助他们识别和储备表示情绪的词语。
而大人则有时候是因为懒或者没有意愿,没有意识,不愿意去识别和表达自己的真实感受,尤其在心情不好或者与亲近的人意见相左的时候,常常会用一句“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话概括自己的想法且不接受反驳,用“使小性子”或者“赌气不理”的方式表达自己需要被关注的心情,期待对方自动识别自己的感受,但忽视了每个人的性格、经历和处理模式都是不相同的,而又由于不能得到期待的回应使矛盾升级,这种沟通显然非常无效。
我特别喜欢书第44页中的对识别感受还是看法的小测试总结的话:“如果你认为这一句是感受,我们意见不一致。我不认为'你不爱我'是感受。对我来说,它是对他人生活感受的判断。”
读这句话就像与作者面对面,他温和但是明确的表达了他的不同意见和看法,那种平和亲切的态度,那种陈述想法、感受以及观点的方式让人很愿意去接受或者去思考是否要接受。
——读《非暴力沟通》第4章有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