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这两幅名画是谁画的?画的名字又都叫什么吗?
对,从左往右看,一幅是梵·高的《花瓶里的15朵向日葵》,另一幅则是明代画家蓝瑛的《白云红树图》。
你猜对了没有呢?我拍的这两幅画的都来自《艺术启蒙 懂名画的孩子有气质》这本书中,属于书籍的额外赠品部分。
《艺术启蒙 懂名画的孩子有气质》这本书包含了53位中外绘画大师、218幅世界名画、以及18个著名博物馆、美术馆等,内容十分丰富多彩。
对于孩子而言,这样一本具有科普性质的、能够提升艺术细胞的书籍,还是很有必要阅读的。
01 不仅讲名画,还讲画背后的故事
讲名画方面,书中没有采取简单的“画+名称”的方式,而且对每一幅画都进行了具体而详细的分析。
比如梵·高画作的《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中,用黄色背景衬托黄色的向日葵,却不显得单调;梵·高笔下的向日葵,明亮的黄色饱和度极高,可以被称为“黄色的交响曲”;花瓶上还有梵高的亲笔签名。
不得不说,经过创作者这么精心的引导,对于这幅世界名画,我们也有了更多的认识,不再只是觉得:那不就是15朵向日葵嘛,有啥了不起的?
接着,我们就跟随着作者的笔,走进这幅画背后的故事。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拥有个人独特的绘画风格十分的重要,这也是能够让一个画家区别于其他画家中的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但梵·高画的《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却恰恰相反,他一改自己往日画风,消除一切可能带来现实主义联想的细节,尽可能的模仿和贴合一个名叫保罗·高更的画家,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原来,在1888年的夏天,梵·高邀请一些画家来组建一个画家沙龙,结果只有保罗·高更答应赴约。
那时,梵·高准备画12幅《向日葵》,以装点房子迎接高更的到来。但画刚画到第四幅时,拿着新颜料和一种黄麻质材的高更就到了。看到梵·高画作的《向日葵》时,高更给予了很高的赞扬,并且鼓励他继续画下去。
但好景不长,他们两人就因为艺术理想上的剧烈差异,产生了冲突,更为严重的是,情绪过激的梵·高竟然用剃须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高更惊恐万分,选择离开梵·高。
挚友离开后,梵·高很思念,于是他便用高更的画风,画了第6幅《向日葵》,也就是《花瓶里的十五朵向日葵》,并且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挽回高更的友情,但最终的两人,未能再次见面,或许这也是一种遗憾。
艺术家都是比较固执的,不愿改变自身画风的,但当一个人为了另外一个人,改变自己,我们读到的不仅是一份对艺术的执着,更是一种迟到的爱。
在阅读时,书籍中关于画作以及画家背景的介绍,就像是茫茫大海上的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画家当时的心境。
02 画面清晰自然,细节把控很到位
刚拿到这本书时,我就被书的封面和封底所吸引。
封面用的是梵·高的《星空》为背景,而封底用的则是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收尾,中西合璧,看着就让人心中生喜。
因为是一本讲述世界名画与著名博物馆的书籍,所以少不了会出现各种名家、名画、名地的图片,书中在这些图片的运用和布局上,也花了不少的心思。
首先是目录前的时间线索图,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书中将重要的事件、名家名画、博物馆等都一一标注了出来,虽是后文的缩略版,却胜在清晰明了、有主有次。
其次,在著名的画作旁,都有一个与人体尺寸对照图,这对于一些对画作长宽没有概念的人,一小子就能知晓原画的大小,也能知晓一些画创造的不易。
最后,便是每幅画的本身了,油彩、水墨、彩绘等,虽然只是图片,但好在颜色很正,饱和度很高,虽没有看到真迹,但画作所具有的艺术气息,却是被完美地拿捏住了。
03 艺术与短视频相结合,增加感染力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文化的传播形式也日益丰富起来,从口口相传,到用纸笔记录,再到如今通过短视频,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文化背后的力量。
同样的,《艺术启蒙 懂名画的孩子有气质》这本书,也在这点上做了创新,增加了扫码看短视频,能够带孩子更好地了解名家名画背后的故事。
视频讲解人吕宸,艺术史科普“达人”,他的短视频内容以“文案诙谐幽默,干货满满”著称,目前他所创造的《说画》和《学艺术史的真讨厌》系列分别在某音与某站被评为“黑马”内容。
视频讲解人乌拉拉·蕾,擅长中国画讲解,她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致力于普及中国绘画历史知识,弘扬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两位讲解人,幽默而不失干货的讲解方式,让我在一种很轻松的方式下,就了解到名画背后的故事,甚至有时还能看完一个人起起落落的人生。
优秀文化要传播,必定需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大众更加喜闻乐见的方式,传递出去,在这点上,这本带有科普意味的童书,做得很到位。
小诺有话说
书中序言强调,《艺术启蒙 懂名画的孩子有气质》是一本能在孩子幼年种下一颗艺术的种子,等到“春天”就会发芽的书。
但其实,这本书不仅适合孩子,也适合大人,这本书能够帮助很多成年人,拓宽对艺术的认知,了解到诸多名画背后的来龙去脉,还能增强文化自信。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想让孩子或自己多接触艺术熏陶的家长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