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所谓-都可以-随便”, 佛系三连的朋友都知道,《观无量寿经》中的“十六观之门”,佛祖启示僧众层层妙观以致悟道,其实中国人自先古三皇五帝以来,无论诸子百家、儒释道等哲学和宗教,皆以天地自然之观,体悟人生并及社会,形成了极富我们民族特色的自然主义的世界观。
明代大画家陈老莲所绘的《隐居十六观》册页,形象生动地勾勒出古代隐士生活中的十六个文人趣味,谓之《隐居十六观》,每一观皆为意象,与一位古时隐逸高仕对应,如惠施、班孟、苏东坡、陶渊明……有的貌似老莲自己,借画说事儿,道明了许多文人士子的精神追求-隐居。当代说法是:宅。
隐居并不是闭门自处,隐是一种无形无相的精神。街市中,熙熙攘攘,隐者却处处逍遥,精神意志孓然独立,不受尘劳羁绊,不受世俗熏染。几千年来,何止陈老莲,世世代代无数的画家工匠或刀或笔,借画写意,以寄幽情。今荐几幅名家大作以飨天下同好。
民国 王大凡《访庄》粉彩瓶访庄
隐士们的老大无疑是庄子,道家清心寡欲、逍遥通达、与世无争、自然随性的人生观和精神境界,“访庄”,就是叩开这个隐逸世界的门环。
探访庄子的是宋国的惠施,在政治失意后与庄子结成挚友,中国哲学史上的“濠梁之辩”由此传世。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王大凡绘瓷,用笔用线遒劲,章法别致,庄惠二人表情生动细腻,借素描技法和光影变化以晕染,立体感强。背景勾描葱郁林木,野卉山花,笔法清新明快。
朱新建《美人图》酿桃
隐士多乐山、水而不离酒、茶,春来桃花艳,花谢蜜桃熟;到了夏天,私酿桃酒,从秋喝到冬,待到来年春,又是一个新循环。隐士酿桃,心归自然。“春有尽,瓮无底”,言外之意此瓮非酒瓮,乃旷达的心胸,故称为“心庐”,竹篱房舍小,心庐乾坤大。
朱新建《美人图》题识:美人图,千树桃花百壶酒,与君论饮莫论诗。
赵俊生 东坡醉意图浇书
苏东坡好茶酒,有句“薄薄酒,胜茶汤;丑丑妇,胜空房”,他认为茶喝午时茶,酒饮卯时酒。早起一杯酒,顺便浇灌一下腹中诗书,此举谓之“浇书”。
南宋魏庆之撰《诗人玉屑》,曰“东坡晨饮为浇书,午睡为摊饭......”,并引陆放翁诗:“浇书满挹浮蛆瓮,摊饭横眠梦蝶床。莫笑老翁见机晚,也胜朝市一生忙。”把懒个小觉也正式列入风流册。
李可染《罢钓归来不系船》醒石
陶渊明,别号五柳先生,诗云:“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五柳先生爱石,每每与醒醉之间,倚石为榻。时醉卧,时醒观。明代林有麟撰《素园石谱》记:“陶渊明所居东里有大石,其常醉眠于上,名之曰醒石。”
《五柳先生醉醒图》 康熙五彩盆品康熙五彩,“青花取沉静。五彩喜豪宕”,此盆绘陶渊明双手抱头,痴醉刚醒?或是饱饮将醉?不得而知。但醉时卧石,清凉惬意;醒时观石,诗思神涌。哎,人生似梦,只在乎醉有醉的酣畅,醒有醒的洒脱,是吧?
《喷墨》描金墨锭喷墨
此典源自东晋葛洪撰志怪小说《神仙传》,女仙班孟是道家隐士,“班孟成文,喷墨竟纸”。书载班孟服酒食丹,寿高四百,后来入大治山中成仙了。
此墨锭上喷墨之人,改绘成男仙与童子,估猜制作者认为,女仙班孟,传说太不靠谱。而文人字画,水墨丘壑,只为体味自然真性!孰不知自然究竟是神仙喷墨而成,还是文人挥毫而就,好好一张白纸,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林散之《多思》漱句
西晋文人孙楚,年少就向往隐居,本想对小友王济说:“当枕石漱流”,却嘴滑说成“漱石枕流”。王济诘问:“流水可枕,石如何漱口呢?”孙楚智答:“枕流是为了洗清耳朵,漱石是为了磨砺牙齿。”孙楚敏捷才思,奇警明智,遂成佳话。
林散之这幅书法小品,“多思”二字沉静凝练,而题款则飘逸放达,颇合“漱石枕流”之机敏,更映孔子之“学而不思则罔”的警教。
傅抱石《洗手图》味象
南朝画论家宗炳《画山水序》言:“圣人含道映物,贤者澄怀味象。”
傅抱石《洗手图》中,画角四人正专心品其真味,仿佛精神已浸入画卷之中,至于画卷所绘何种景致,并不要紧,自己感悟到的“象”方才是通灵宝物。
佛系三连最风流,隐居十六观,哪款才能狠狠酸到你?(上)杖菊
苏东坡诗有一意境:“杖藜晓入千花坞”;陶渊明爱菊,则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之名句。
此香插竹根雕成,陶渊明虬杖一根,跋涉江川,翘首远观,意态悠然。其精神寄托于盛放花姿,傲然之意卓然显见,将原典之天然雅趣体现的淋漓尽致。
竹雕《杖菊》 高15厘米
(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