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星穹吟唱的咏叹曲》此文的写作过程中,我体验到写作的许多经验技巧。
起初它的名称是《孤鹜落霞》,一开始我只是想到了,人面对两个选择时的取舍问题。
到后面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竟然能越来越流畅自然地将文章写下去。
也许一开始存在诸多bug,但随着反复的修改与润色,文章会越来越立体,越来越清晰地呈现在自己眼前。
从写作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很多事,并不是需要准备完全才能去做的,准备就绪或许永远只是一种幻想。
有时候只准备了10%,也可以循序渐进地做好余下的工作,这让我不得不想起了经济学中的“干中学”。
很多年前,我在读《吸引力法则》中也读到:“羊毛总是能在冬天来临之前生长起来,稻穗也总能在寒冬来临之前结出饱满的果实。”
我清楚地记得这句话是2017年左右在喜马拉雅听书到的,它一直让我记忆犹新。
或许人生也是如此,犹豫彷徨中总是会坐失良机,很多时候,并不需要万事俱备,只需要勇敢去做。
想写作,那就坚定去写作,无论好坏,得先写出来,让自己看到,给自己鼓舞。
大约花费了我两个小时写出4000字左右,后续与朋友讨论与修改文章,大约需要3个小时左右,一篇文章就可以写就了。
事实上,我还去听过喜马拉雅上青年作家蒋方舟的课程,她说作家最痛苦的事情就是被催稿,和编辑约定的文章的截稿日期几乎就像高悬在达摩克里斯的宝剑一样令人难堪。
有时候没有灵感也是人之常情,毕竟我们都只是普通人,阅读体验,生命体验都是极其有限的。
创作要求时时刻刻,每天都有灵感乍现,这实在是太强人所难了。
我们并不像文学黄金时代的作家那样,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文学的创作之中。这个世界存在着太多太多纷繁复杂的干扰因素,让我们的内心浮躁不堪,各式各样的垃圾信息时时刻刻轰炸我们的头脑,以至于冥想与催眠都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作者的必修课。
其实,我真的非常非常喜欢《庄子》,《庄子》仅剩的33篇中,相传由庄子本人所作的内篇我已读过很多次。
黄明哲老师的注解我一向很喜欢,在喜马拉雅上我也认真听过他的注解。我的写作,也深深受到《庄子》的影响。
“庄子所处的时代已经是战国中期,天下纷乱,人民生活十分困苦,嗜欲深者天机浅,在这样动荡不安的时代,人们根本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这一点和内卷时代的我们何其相似,我们都被时代推着不停向前,不能停歇。
在人的自主价值都被异化,与物等量齐观的时候,我们早已失去了自己精神家园的主导权,放弃了对自我价值的评判,放弃了对人的自我价值的坚守。庄子主张的是,当无为上升到人类集体意识的境界,便可自由地逍遥地处理一切纷争。至于王道与霸道,不再做过多的探求。”黄明哲老师提到。
其实,这点我也深刻地思索过,有自己的主张,有时候的确是一件坏事。有主张就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纷争。当今时代,我们都是过着自己的生活,我们的主张,建议其实根本改变不了任何人。无谓的争论又有何意义呢?既然如此又何必需要那么多无谓的主张呢?
生活已经足够累了,关心则乱,祸从口出,少即是多,随顺自然,不去评价,没有主张,少管闲事,做好自己的事,有时候也是一件令人愉快的处事方式。
庄子是一位道家的大哲学家,他的思想,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直到如今,我重读《庄子》,都能体会到他深沉的智慧。
对于我写下的《星穹吟唱的咏叹曲》中的“青蛙先生”,我也想对他说这样的话:“你无法成为别人,你也改变不了什么,你无法寻求幸福的所在,你所要追求的应该只是逍遥,与天地精神相互往来,还原本性,返璞归真,追求绝对的精神自由才是能做到的事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