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三章 脏象学说3

第三章 脏象学说3

作者: 严维红 | 来源:发表于2019-07-18 23:13 被阅读0次

五、三焦及四海

《内经》关于三焦的论述颇多,有3个方面的概念。

       第一,从脏腑的范围提出三焦。《素问.灵兰秘典论》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灵枢.本输》亦云:“三焦者,中渎之腑也,水道出焉,属于膀胱,是孤之腑也。”前者把三焦作为人体脏腑十二官之一;后者把三焦列属为人体六腑中的一腑。《素问。五藏别论》作了证实:“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名日传化之腑。”可以肯定,三焦是人体六腑中的一腑。

       第二,从气化功能认识三焦。《灵枢。营卫生会》说:“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上焦主宣发布散水谷精气,如同雾露一样。《灵枢.决气》所谓“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通过论气,描述了上焦的气化功能。《灵枢.平人绝谷论》又说:“上焦泄气,出其精微。”《灵枢.痈疽》也说:“上焦出气,以温分肉。”这些描述,具体阐明了“上焦如雾”的气化功能。中焦主受纳腐熟水谷,化生精微,如沤渍化物一样。《灵枢。决气》所谓“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这里借血的化生,描述了中焦的气化功能。《营卫生会》亦谓中焦“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命日营气”。《灵枢。痈疽》又说:“中焦出气如露。”这些描述,反映了《内经》作者对“中焦如沤”的一-致认识。下焦主排泄水液和糟粕,如同沟渠水道。《灵枢。平人绝谷论》指出:“下焦下溉诸肠”,与《营卫生会》所述“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即分清别浊),循下焦而渗人膀胱焉”的说法是一致的,都体现了“下焦如渎”的气化功能。归纳起来,三焦的功能有二:一有总司人体气化的作用,所以《难经.三十八难》说,三焦“主持诸气”,《六十六难》又说:“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脏六腑。”二为人体水液运行之通道,所以《灵兰秘典论》称其为“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难经,三十一难》也说: “三焦者,水谷之道路。

       第三,以人体部位划分三焦。《营卫生会》指出:“上焦出于胃上口,“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后’当作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下’”;“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它把人体上、中、下三个部位划分为三焦,即胃脘以上的胸中部位为上焦,系心肺所居;胃脘部至脐腹以上的部位为中焦,系脾胃所居;诸肠及膀胱所处的腹部为下焦,为肝肾之所归。《医学正传》作了明确的概述:“三焦者,指腔子而言,包含着肠胃之总司也。胸中育膜之上日上焦;肓膜之下、脐之上日中焦;脐之下日下焦。总名日三焦。”后世温病学家吴鞠通根据《内经》三焦部位划分的概念,又创立了三焦辨证。他从辨证的角度,以三焦部位为依据,将温病划分为3个不同的病变部位和3个浅深不同的病变阶段。其中上焦病变在肺与心包;中焦病变在脾胃;下焦病变在肝肾。这就更加明确了以部位概脏腑而认识三焦的思想方法。但是,自《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三焦的概念多有争议,如以《难经》为代表,认为三焦“有名而无形”。而以宋代陈无择、清代唐容川为代表,则认为三焦“有脂膜如掌大”,“即人身之膈膜”等等。其实据《内经》所述,则是“三焦者,确有一腑,盖居脏腑之外,躯壳之内,包罗诸脏,一腔之大腑也(《类经》)”。

      人身有四海,《灵枢.海论》说:“胃者水谷之海;冲脉者为十二经之海;膻中者为气之海;脑为髓之海。”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中所化水谷精微是人体营养的源泉,故《灵枢。玉版》称“胃者,水谷气血之海”《灵枢.动输》又称“胃为五藏六腑之海”。冲脉为十二经气血的要冲,故称为十二经之海。其脉起于胞中,与女子月经的通行密切相关,故又称之为“血海”。膻中指胸中而言,为肺之所居,是宗气的汇聚之处,而肺又主一身之气,故称膻中为气之海。脑为髓液汇聚之处,《素问。五藏生成篇》谓“诸髓者,皆属于脑”,所以称脑为髓之海。由于脑藏髓,而髓由肾所生,故脑与肾的关系密切。脑又是神明汇聚之地,《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头者,精明之府”;李时珍则谓“脑为元神之府”,汪昂又谓“人之记性,皆 在脑中”。而五脏之中则“心主神明“,“心主神明”,故脑与心的关系十分皆在脑中”。而五脏之中则“心藏神”密切。由于脑与心肾相通,所以它的功能一主耳目聪明,一主肢体运动。《灵枢.海论》说:“髓海有余,则轻劲多力,自过其度;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相关文章

  • 第三章 脏象学说3

    五、三焦及四海 《内经》关于三焦的论述颇多,有3个方面的概念。 第一,从脏腑的范围提出三焦。《素问.灵兰秘典...

  •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 脏象学说的基本概念: 藏于体内之内脏,表现于外之表象, 五脏六腑与奇恒,以象测其生病理。 藏象学说的特点...

  •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二

    二、脏腑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一)腑学说的形成 脏腑学说即是脏象学说。脏象学说是中医学的基本理论之一,它是古代劳动人...

  • 我们的身体也是一方天地(转罗博士文章)

    在中医里边有一个著名的学说,叫“脏象学说” ,什么叫“脏象学说”?这脏就是我们的内脏,象就是内脏在外边的表现,比如...

  • 脏象学说之心

    心 心主血脉华在面,藏神窍舌汗为液, 在志为喜膜包络,卫外护心邪不犯。 1. 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靠心气,心气充沛运...

  • 传统中医的脏腑经络学说四、脏腑学说的特点

    脏腑学说就是脏象学说。脏有“藏”的意义。“象”有形象、征象的意义。脏象是指人体内部的各个脏器居于体内,藏而不见。而...

  • 第三章 脏象学说2

    二、脏腑与形体组织及四时阴阳的关系 《内经》提出了内脏主五体的理论,《素问.宣明五气篇》云:“五藏所主:心主...

  • 第三章 脏象学说1

    “藏象”一词,首见于《素问。六节藏象论》。所谓藏,泛指体内的脏府;所谓象,是指脏腑功能反映在外的征象。张景岳...

  • 第三章 脏象学说8

    九、人的生长壮老规律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

  • 第三章 脏象学说4

    六、人体精、气、神的概念 精、气、神三者,是人的生命之根本。三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脏藏精,精为神之...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脏象学说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hwrl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