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脏象学说4

作者: 严维红 | 来源:发表于2019-07-28 09:12 被阅读54次

    六、人体精、气、神的概念

           精、气、神三者,是人的生命之根本。三者又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五脏藏精,精为神之宅,有精则有神,所以积精可以全神。精伤则神无所舍,是为失守。精又为气之母,精充则气足,精虚则无气,人无气则死。精、气、神三位一体,不可分离,存则俱存,亡则俱亡。因此精脱者死,气脱者死,失神者亦死。故精、气、神三者,是人的生命存亡的关键所在。

           所谓精,乃是构成身形和营养人生的最基本物质。《素问.金匮真言论》云:“夫精者,身之本也。”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别,先天之精又称生殖之精,来自父母的媾合之精,藏之于肾,是为肾精,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及生殖繁衍的作用。《灵枢。本神》指出“故生之来谓之精”,精是生命的起源物质。《灵枢.决气》也指出:“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父母交合之精,便是形成胚胎的基本物质。所以《易经,系辞》也说:“男女媾精,万物化生。”《灵枢。经脉》描述更加具体:“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说明人孕育在母体的阶段,最先生成的就是精。在这个基础上,脑、髓、骨、脉、筋、肌肉、皮肤、毛发等形体组织才逐渐生长具备,这是生命的基础。后天之精又称五脏六腑之精,来源于饮食水谷,乃脾胃所化生,故亦谓水谷之精,由五脏所藏。《素问.太阴阳明论》“脾脏者,常著胃土之精也”;《素问。五脏别论》“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此“精”皆指后天之精。由于人的生命源于先天,而营养赖于后天,也就是说,先天之精是生身之本,而后天之精是养身之源,因此,先天之精必须依靠后天之精的不断培补,才能不断地滋生充盛;而后天之精亦须依赖先天之精的促进能力而化生,即所谓“先天促后天,后天养先天”。二者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谓“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正是体现了这一基本思想。

        所谓气,一指流动着的微小难见的物质,如呼吸之气,水谷之气等。一指人体各部分的活动能力,如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内经》论气,范围甚广,这里仅举最主要的四种。

    真气与宗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真气,来源于先天。张景岳谓“真气,即元气也”。元气是人身的根本之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所以元气的盛衰与体质的强弱、疾病的发生及其预后都有密切的关系。《难经.八难》指出:“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防御邪气的元神、功能),故(元)气者,人之根本也。”这种来源于先天的真元之气,又必须与后天之气相结合,才能充养周身,维持人的生命活动。而与之相结合的后天之气便是宗气,它包括饮食水谷之气和吸人的大自然的清气。《灵枢。五味》说:“谷始人于胃,其精微者。先出于胃之两焦(指上焦和中焦),以溉五脏....其大气之抟而不行者,积于胸中,命日气海(气海即膻中),出于肺,循喉咽,故呼则出,吸则人。” 《灵枢.邪客》又说:“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原文指出,宗气是由水谷之精气与吸入的大自然之清气相结合的、积于胸中气海的大气。宗气的功用,一是走息道以司呼吸,凡言语、声音、呼吸的强弱,均与宗气的盛衰相关。二是贯心脉以行血气,凡气血的运行亦与宗气相关。此外,《灵枢。刺节真邪》又说:“宗气溜于海,其下者,注于气街,其上者,走于息道。故厥在于足,宗气不下,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可见宗气不仅上聚胸中,助呼吸,贯心脉;而且下注气街,还与肢体的寒温及其活动能力相关。综上所述,真气与宗气,一为先天之气,乃人身的根本元气;一为后天之气,乃积于胸中司呼吸,行血气的大气。二者相互结合,则充养人身,成为人身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如《管子,心术下》所言:“气者,身之充也。”

           营气和卫气。《灵枢。营卫生会》说:“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腑,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卫气行于阴二十五度,行于阳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故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故日:日中而阳陇为重阳,夜半而阴陇为重阴。故太阴主内,太阳主外,各行二十五度,分为昼夜。”本段原文专门讨论了营卫二气的生成、性能及其运行规律。

    营卫的生成来源:营气、卫气的生成本于一源,都是源于水谷之精气。“人受气于谷,谷人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五脏六腑所受之精气,包括营气和卫气,而营气和卫气又是由水谷经过脾胃的转化,肺气的输布所形成的。所以《营卫生会》还特别指出:“营卫者,精气也。”

    营卫的性能:原文指出“清者为营,浊者为卫”,清和浊,乃指营卫之气的特性而言。张景岳说:“清者,水谷之精气也;浊者,水谷之悍气也。……清者属阴,其性精专.....是为营气;浊者属阳,其性幖(piao)疾滑利.....是为卫气。”唐容川又说:“清浊以刚柔言,阴气柔和为清,阳气刚悍为浊。”由此可见,营气属阴,其性柔和;卫气属阳,其性刚悍。由于营卫二气有阴阳柔刚之别,所以二者的功能亦各有专司,营气主营养脏腑,《素问.痹论》说:“营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脏,洒陈于六腑,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脏、络六腑也。”卫气主温煦体表,《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关合者也。”

    营卫的运行规律:原文指出“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谓营气运行于经脉之中,卫气运行于经脉之外。这是营卫二气在运行道路上的区别。《灵枢.卫气》亦云:“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原文又指出“太阴主内,太阳主外”,是谓营气的运行,起始于手太阴肺经,又复会于手太阴;卫气的运行,起始于足太阳膀胱经,又复会于足太阳经。这说明营卫二气的运行在起始部位上亦有阴阳的区别。原文还指出:“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气至阳而起,至阴而止”。营气和卫气虽然在运行道路和起始部位上各有区别,但是二者都在人体周流不息,如环之无端。营卫二气的周流,是每一-昼夜之中各在人身运行五十周次,而且两者在夜半时分会合于内脏,使阴阳之气相互贯通,即所谓“夜半而大会.....命日合阴”。其中,卫气白天运行于阳经、体表,夜晚运行于阴经、内脏;而营气则是循行于经脉之中而环周不休。概而言之,营气和卫气,均由水谷精气所化,异名同类。二者“阴阳相随,外内相贯”,以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其中营含于血中,卫属于气类,故《难经.三十二难》说:“血为营,气为卫。”以其濡润而言,则日营;以其滑利而言,则日卫,故《灵枢.本藏》说:“营复阴阳”,“卫司关合”。以其内外而言,则内为营,外为卫,故《素问.疏五过论》说:“外耗于卫,内夺于营。”以其变态言,则干枯失荣者,日荣气失濡;肌表不固者,日卫气失卫。故《疏五过论》说:“病从内生,名日脱营。”《生气通天论》说:“外壅肌肉,卫气散解。”其为病变,则内多在营,外多在卫,故《金匮要略》说:“营缓则为亡血,卫缓则为中风。”故以阴阳分营卫,则营为阴,卫为阳。以气血分营卫,则血为营,气为卫。此营卫之大要也。

         所谓神,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泛指人的生命活动。《灵枢.本神》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说明“神”是由先天之精生成的,当胚胎形成之际,生命之神就产生了。《灵枢.天年》又说:“何者为神.....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原文明确指出,当人体的血气和调,营卫的运行通畅,五脏形成之后,神气藏之于心,魂魄也都具备了,才能构成人体的生命活动,这种生命活动就是神。狭义的神,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灵枢.本神》说:“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人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其魂、魄、意、志、思、虑、智,都属于精神意识与思维活动的范围,都属于神。原文是说,在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伴随着生命活动一同出现的知觉功能叫做魂;依傍着精气一同出现的感觉活动叫做魄。如《左传疏注》孔颖达所说“精神性识渐有所知”,谓之魂;“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谓之魄。而人所用以负责思想意识的称之为心;在心神的主宰下,产生的意念叫做意;意念积存所形成的心;认识叫做志;在认识的基础上酝酿思考叫做思;在思考的基础上深谋远虑谓之虑;经过深思熟虑,恰当处理事物叫做智。它把人的思维活动划分为意、志、思、虑、智等各个阶段,从而揭示了人的神志思维是-一个整体的、连贯的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从表象到实质、从感性到理性的复杂的发展过程。

            《内经》认为,人的神是以精为物质基础,乃由五脏所藏。《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五味入口,藏于肠胃,胃有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说明饮食营养滋养五脏,五脏之气和调,津液血气充盈,神也就健旺。所以《灵枢.平人绝谷》说:“五脏安定,血脉和利,精神乃居,故神者,水谷之精气也。”《素问.八正神明论》也说:“血气者,人之神,不可不谨养。”人体五脏主藏精气,所藏的精气则是神活动的物质基础。《灵枢.本神》说得很明白:“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素问.天元纪大论》亦明确指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五脏既藏精又藏神,故又称之为“五神脏”。总之,神在人身,居于首要地位,它是生命活动的根本。因此《内经》在诊断、治疗、养生诸方面,都尤重于神。如《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是言诊断察神。《灵枢.本神》“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是言治疗察神。《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则专言养生调神。唯有神在,才有人的一切生命活动。“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移精变气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脏象学说4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ipvj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