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印象中,辛亥革命和武昌起义好像是同一件事。看了马勇的《晚清》和张鸣的《重说中国近代史》,发现两者其实是有区别的。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辛亥革命就像是一场多幕剧,而武昌起义只是这出多幕剧的开幕戏。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的专制统治和两千多年的帝制。它开端于1911年10月10日的武昌起义(也称武昌首义,武汉被称为英雄的城市就来源于此),结束于1912年2月12日清帝发布退位诏书。
从时间上来看是跨年的,但从中国传统的农历看,则都发生在辛亥年,即农历猪年。当时南方激进派不愿让事情拖到鼠年春节后,迫使清廷在2月12日,即辛亥年腊月二十五日宣布退位。
武昌起义给了清王朝猛然一击,此前的也发生过多次起义,均以失败告终。这次却顺利占领城市,起义成功。历史就是这样以偶然加必然的方式发展演变。
庚子事变后,清政府痛定思痛,顺应民意,积极改革,力度是空前的。然而历史有时就是如此诡吊,让人琢磨不透。1908年,光绪、慈禧两人在一天之内相继去世。给大好的改革势头蒙上了层阴影,人亡政息的故事再次上演。
有人说光绪是被慈禧毒死的,大量清宫史料和近臣们的日记笔记都不支持这种说法。非要给出个解释的话,只能说纯属巧合。就像唐代的玄宗、肃宗父子,也是相隔不到半个月去世的。
封建王朝,老皇帝死了,新君年幼,只剩孤儿寡母,是皇权最薄弱最危险的时期。没有一个合格的首领,群龙无首,自然会有人对皇位觊觎窥探,想取而代之。
当时只有27岁,年轻气盛且毫无政治经验的摄政王载沣被推到历史前台,他能当选是因为他是宣统的生父。
纵观整个清朝,好像陷入历史的循环往复之中,开头结尾都是孤儿寡母和摄政王。但前一个摄政王多尔衮为清朝开基立业立下汗马功劳,载沣则是把清朝带入万劫不复。
腐朽没落的满清皇族们毫无政治眼光和大局意识,只想紧紧抓住权力不放,但他们没有任何政治才能,德不配位,最终只能是身败名裂。1911年5月成立的新内阁,13人中满人占9人,皇族占7人。这引起国人强烈不满。
加之随后的铁路国有化,四川发生保路运动,民怨沸腾。清政府派湖北新军前去镇压,没想到就在这个节骨眼上发生起义。
清政府以为这次起义还像以往的起义一样,成不了多大气候,当年席卷大半个中国的太平天国不都被收拾干净了,还怕这次小打小闹吗?!但这次他们打错了算盘,看走眼了。
武昌起义不同于以往历次具有强烈物质诉求的农民起义。它是一群有思想见地、有政治觉悟的职业军人的政治诉求,是由不满清政府政治改革引起的。
谁也没料到这次起义就像一点星火一样燎原了大半个中国。此后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全国相继有13个省脱离清政府,宣布独立,建立各自的军政府。这更加快了清政府灭亡的速度。
此时的清政府已是日薄西山、行将就木,像摇摇欲坠的烂茅草房,只要吹口气就可以把它吹倒。无力收拾败局,北洋军队又指挥不动,只能请已被免职的袁S凯出山。
历史总是在一幕幕重演,就像西汉重新启用王莽,曹魏重新启用司马懿一样。请救兵却请来个掘墓人。明知不是伴,事急且相随。
但话说回来,在当时的境况下,这是唯一的选择。除了袁,没有第二个人有能力收拾这个烂摊子。
他早期对清朝忠心耿耿,后来开历史倒车当皇帝,在骂名声中郁郁而终。他是清政府最信任的重臣,后来他摇身一变,成为中华民国的总统。
他是继曾、李之后,首屈一指的朝廷重臣、汉族高官。与前两位儒生出身不同的是,他出身行伍,行事风格以圆滑著称。他受命在天津小站练兵,开启近代新式陆军之路,也让他成为炙手可热的北洋军阀首领。
武昌起义发生时,S文还在美国积极筹款,准备回国再次发动起义。当他从报纸上看到武昌起义成功的消息,立即乘船返回国内,参加后续的革命活动。
他组织的10次武装起义均已失败告终,但这些武装斗争唤醒部分民众,也为后面的武昌起义打下了基础。其中最著名的一次起义是广州的黄花岗起义,有我们熟知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
封建王朝改朝换代几乎都是杀声震天、血流成河,人民遭殃。满清被民国取代,是一次不流血的革命。被有的人称为中国的“光荣革命”。
这是双方相互妥协退让的结果。当时北方的北洋军首领提醒南方激进人士,要尊重历史、尊重皇室。最后给予皇室优抚待遇。末代皇帝溥仪仍然居住在紫禁城,直到1924年被冯玉祥赶走。
现在我们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总会找度娘。这是寻找答案最快的方法,但不是最好的方法。手机里碎片化的知识让人眼花缭乱,无法分辨。
最好的方法还是回归到书本中,在书中找答案,过程可能艰辛,但收获肯定比手机里的多。
书中有系统而完整的知识,可以让我们进行主题阅读、深度阅读,这是手机所取代不了的。当然,也不能否认手机的作用,手机中的碎片知识也是一种有益补充。
齐帆齐商学院书评第11篇1857字,累计19562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