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丹老师
与蚕宝宝的不解之缘,源于《爬山虎的脚》。很多朋友难以想象是如何联系起来的。
上周末在备课《爬山虎的脚》时,重点抓住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和细致入微的观察。突发奇想到:孩子们有了真实的观察体验,肯定会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的。
说干就干,给孩子准备惊喜礼物“蚕宝宝”。于是开始四处打听哪里有卖蚕宝宝的,经过一下午的奋战,也无济于事。
偶得知,在网上可以买到活体,马上开始网上询问,经过对比筛选,选择了1龄、2龄和3龄蚕,便于孩子们观察。为了能够准时到达,特意加急了顺丰快运。
蚕宝宝如期而至,与课堂上的惊喜呈现,恰如我愿。拉开帘子的那一瞬间,“蚕之家”的出现,孩子们激动高涨的心情,我看到了孩子们的本真。
激动过后的观察所得也是精彩纷呈:
“蚕宝宝的身体一节一节的,我想到了火车的车身,也是一节一节的。只不过速度差之千里。”
“每只蚕宝宝的尾部都有一个锋利的小尖,应该是为了自我防御吧。”
“我才观察了几分钟,我就看到蚕宝宝一直在吃桑叶,我给它取名叫小吃货。”
这样有意的课堂环节,达到了我预期的效果。
原本只是让孩子们通过观察,有所收获,而孩子们收获的却不止这些……
为了激发孩子们更高涨的观察热情,允许孩子们可以将蚕宝宝领回家养,给蚕宝宝“建造小家”成了他们一起讨论制作的焦点。
有的孩子从家里拿来了小盒子,我将蚕宝宝“移交”过去以后,看到孩子们那温柔的眼神,仿佛真的像是自己要呵护的一个宝宝,人人如此,无一例外。
小魏同学跑过来跟我说:看着像白色肉虫吧,还是蛮可爱的。
那一刻,孩子们的眼神满是爱怜,我笑了,这不正是我想看到的吗?
课下,孩子们放弃了户外活动,互相交流着自己的蚕宝宝,还有两个孩子进行了结对喂养,生怕自己的蚕宝宝孤单寂寞呀。
孩子们对于养蚕的注意事项,听得是无比认真,生怕漏掉,给蚕宝宝带来危险,有心的孩子还做了记录。
蚕宝宝的主食是桑叶,一定要有足够的桑叶才可以,然而这样必然要劳烦到家长。于是我给家长说了这样一段话:
亲爱的家人们,宝贝儿们,晚上好~
回家的孩子基本上都领着蚕宝宝回家了,希望蚕宝宝给孩子的生活带来无尽的乐趣。
我已经体会到孩子们的爱怜之心,呵护之心,这正是我的用意所在。不仅是观察,更是爱的表现。
希望家人们协助孩子喂养蚕宝宝,待它化茧成蛾的那一天。同样也期待我们的孩子成龙成凤的一天。
家长们开始聊起来,有在路上找桑叶的,有在聊孩子回家后的叮嘱的,有百度查阅资料的,也有担心养不好,孩子会失落的……
这样有互动有反馈的亲子关系,很有质感。但是也不希望给家长带来不便。我说:
家长放心,尽其所能即可,我会与孩子们做好沟通的,出现意外也无妨,又是一个教育契机:人的一生有很多意外,我们总是要学会面对和接受。
然而,教育总是这样,在一个契点上,旁触出很多枝条,生出绚烂的心灵之花。
用心发现,用心感触,总会有那么多的意想不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