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作者: 德之行之 | 来源:发表于2019-06-14 18:02 被阅读0次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一)转变观念

    1.要树立大阅读教学观。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到教学途径,都要以大阅读教学观为指导。

    阅读教学的目标,核心是培养独立阅读能力。大阅读教学观下的阅读教学目标,应当包括三个维度。除了知识、能力的目标之外,还应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和过程、方法、习惯的目标。这里要特别提一下阅读的兴趣和习惯。此两项是容易被遗忘、被小视的阅读教学目标。《语文课程标准》予以前所未有的重视,不仅将兴趣、习惯的培养贯穿始终,而且在第一、二学段分别明确提出“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和“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的目标。培养阅读能力的前提,是培养阅读的兴趣。学生丧失了阅读兴趣,等于破坏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植了阅读兴趣,等于打下了学习语文的根基。培养阅读习惯更是阅读教学中的重中之重,习惯决定着阅读的品位、能力和质量。正如国学大师梁启超所说:一个人学生时期能否养成读书兴趣和读书习惯是件人生大事,将影响其一生的幸福和发展。由于时代的需要,课程标准在第三学段还提出如下阅读目标:“根据需要搜集信息”,体现了对课程总目标中的“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的呼应和落实。

    阅读教学的内容,以往的认识是,教科书是唯一的、也是全部的教学内容。放到大阅读教学观下审视:教科书是基本的、重要的教学内容,但不是唯一的、全部的教学内容。学生阅读的内容不应囿于教科书。教师可以在课前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可以在课中穿插阅读相关文章,还可以指导学生课后开展拓展性阅读。

    阅读教学的途径,以往只是课堂教学上的读书、答问。大阅读教学观主张向课外延伸,向生活开放。各地蕴藏着自然、社会、人文等多种语文课程资源,鲜活的社会现实作为一种课程资源,更是不断再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要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要持续地开展课外阅读,在自主的、大量的阅读中完成小学阶段145万字的课外阅读量,提高独立阅读能力。

    2.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阅读是什么?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是和历史、和现实的对话,和高尚的心灵的对话,是充满乐趣的精神生活。阅读教学则应是学生(个体与群体)、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以往的阅读教学在一定程度上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表现在:①没有摆正教师、学生、文本之间的关系。教师是主宰,主宰着学生和文本。师生之间是一种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的关系。②没有真正的对话。有的是在教师牵引之下,往往是为了迎合老师的言不由衷的答问。实质是抽去了独立思考和独特感受的灵魂的被动接受。③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阅读教学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所做的是串讲串问,是繁琐的课文内容的分析。

    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牢固树立学生是阅读教学主体的思想。对话的参与者是教师和学生,其中学生应为主角。在对话的过程中,师生不仅是平等的,而且应凸现学生主体的地位。

    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前提,是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那充分的自主的、个性化的阅读。否则,学生不会有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必定缺乏基础,其效益必定大打折扣。

    在对话中,教师首先是参与者,与学生平等交流;其次才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讲真感受、真体验、真理解,才能不看老师眼色行事,才能不人云亦云;只有这样,对话才能不被教师操纵或控制,才有可能是多角度、有创意的。

    阅读教学要通过一次次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不仅是解读文本,而且要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包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渐文化积淀;习得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逐渐学会学习。

    (二)改进策略

    1.加强目标整合,坚持整体推进。

    阅读教学要全面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中体现三个维度目标的整合。使学生既学语文、又学做人,既培养能力,又习得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的义务教育阶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小学阶段来说,主要培养感受、理解、积累和初步运用的能力。这是语文的综合能力,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如,低年级侧重在通过朗读和借助图画阅读,了解课文内容,理解重点词句,学习积累词语上。中年级进而通过朗读、默读,合作交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思想感情;有多种方法理解词句,体会表达效果;在大量阅读中提高感受和理解能力,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高年级进一步提高阅读的速度和质量,能体会词句含义、感情色彩及表达效果;揣摩文章叙述顺序,领悟表达方法;学习根据需要、通过快速浏览,搜集和处理信息;学习探究性阅读。但是,感受、理解、积累、运用的能力不能割裂开来,逐一培养,而应既有所侧重,又整体推进。

    改进阅读教学策略,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在三维目标中,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落在实处。

    其中阅读兴趣、阅读习惯,从一年级起就要认真培养。使小学生感受阅读的乐趣,从而喜欢阅读,并将阅读兴趣长久地保持下去。一点一滴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成自然,从读书姿势,读书要集中注意,到认真阅读的习惯,一边读一连想的习惯,查阅字词典及相关资料的习惯,画、批、注的习惯,及至读书看报的习惯。这些良好的读书习惯一旦养成,必将受用终生。落实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课程目标,还有一点是要特别注意的,即要体现语文课程的特点。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因此,语文课程的人文性,语文课程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必须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实现。要警惕关注人文精神的开掘,忽视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培养的苗头出现,防止工具性与人文性二者分离或偏向一端。要在正确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上下功夫,否则必然造成两败俱伤,导致阅读教学效率的低下。

    其二,在能力培养下,既要注重感受、理解、积累、运用能力的协调发展,又要加强薄弱环节。

    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性轻感性,重内容理解,轻情感熏陶,重“标准化”的中心思想的概括,轻学生个人的感受、体验。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个性化阅读,使每个学生在读中积极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交流个人的感受,来不断提高学生的感受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内容的分析,轻语感的培养,轻文章精髓的把握。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语感的培养,要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理解文章的主旨,品味文章的语言,揣摩文章的表达。再进一步,学习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培养创造性地阅读、理解的能力。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答问、轻读书,轻积累。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要加强读书、背诵的环节,培养积累的意识、方法和习惯。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积累语言,积淀文化。以往的阅读教学重理解内容,轻借鉴写法。由于读与写的脱节,导致习作教学不抓习作,制约了习作能力的提高。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特别是高年级的阅读教学,要引导学生领悟、借鉴基本的表达方法,如,抓住特点写景、状物,按一定顺序记事,通过外貌、语言、动作写人,以及基本的说明的方法。注重从读学写,加强读写结合,有助于读写能力的均衡发展。

    其三,在阅读技能的训练上,要加强朗读、默读和诵读。

    朗读,首先是读正确,即字字读准,包括生字、轻声、变调、儿化等,还要重视纠正地方音;要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颠倒、重复字句;读出长句子中词语之间的停顿、句子之间的停顿和段落之间的停顿。读正确非一日之功。在训练朗读的初期,要把重点放在学习用普通话正确地朗读课文上。在每篇课文的朗读教学中,要体现这样的教师指导和学生学习的过程:由读得不完全正确到读正确,读得不大通顺到读得通顺、流利,读得比较平淡到读出感情。默读,在日常阅读中最有用。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在日常阅读中最有用。在学生有了一些朗读的基础之后,就要加强默读训练。默读要做到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要在逐渐提高默读速度的同时,指导学生逐惭学会在什么地方想,想什么,怎样想,把读和思,把阅读和获得个人感受、提出疑问结合起来。诵读,特别适用于古诗文的理解,读出语感、情趣和韵味。

    (载于《小学语文教学》2003年第11期,总255期,P4—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程改革中的阅读教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uiapf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