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课程改革进程中,围绕课程改革的问题,改革与反改革的声浪恐怕会持续改革的全过程。现在有人提倡“折衷主义”,说“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各执端。 应当说,冠名某些人“保守主义”是名副其实的,冠名“激进主义”却有些偏颇。从秉持改革是唯一出路的主张看来,正名为“改革主义”也许贴切一些。至于说“保守主义是激进主义的产物”,这是颠倒了因果关系的说法,是违背事实的。从事件发展的全过程来看,事实的真相恰恰不是“改革主义”产生了“保守主义”,而是“保守主义”引发了“改革主义”。一位日 本教育哲学家曾经说过迄今为止的教自思想可以归纳为三大教育思维方式一过 去主义哲学”、“现在主义哲学”、“未来主义哲学”。“过去主义哲学”一味沉迷于过去而不能与时俱进,“现在主义哲学”纠缠于眼前的困惑而只能左顾右盼,而“未来主义哲学’却要立足未来文化,市视过去与现在而又超越过去与现在。10未来主义教育思维正是发展教育事业、发展学校课程所需要的。
教育现象千姿百态而又千变万化,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可认识、不可驾驭。关于课程改革的大方向问题争论二十几年了,“素质教育”的概念已经约定俗成并且写进了刚刚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成为全社会认同的价值取向,还要没完没了地胡扯下去?应当说,结论是明明白白的。那就是,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不可调和的两种教育思想;素质教育是我国从“人口大国”走向“人力资源强国”的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教育部启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工程和教师教育改革工程,就是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的信号。因此, 今日讨论的话题应当围绕素质教育实施的策略问题展开,不能老是回到几十年前论争的原点上纠缠不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