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无所事事地睡到了下午,起来点个外卖,蘑菇木耳焗鸭饭,却没想到难吃得很,胡乱吃了几口便再也不肯碰了。看过梁朝伟张曼玉演的《花样年华》,对于这种带颓靡风格的港片一下子产生了兴趣,所以今天专门百度了一些经典的港片,有人说《最佳拍档》很好,我就找来边吃饭边看。确实是拍得很好的动作片,搞笑,剧情紧凑,所有的动作都是真演,没有丝毫矫情做作。只是,看到是动作片我就开始担心了,其实我能接受的类型还挺多的,几乎什么都看,只是不知不觉中,趣味就慢慢发生了变化,要是放在大一或者大学之前我可能所有东西都能看,并且很投入去欣赏,但是到了现在,就需要有一些挑剔,动作片能满足我吗?我能怀疑。当然结果是不出所料的,电影外在的剧情方面都很好看,可就是引不起我兴趣,因为,这种东西缺乏了一种内心的审美感受,没有灵魂在场,情节再精彩也只是个空壳,没法往心里去。意识到这点自己也很烦,意兴阑珊地关掉电影,又一部电影夭折了,真的,现在能引起我兴趣的电影真的没有多少,每次看电影都要在网上找很久,有时候找一两个小时可能还找不到一部称心的,太烦恼了,还有能看的电影吗?
下午四点,如果再看一部电影,刚好又到了晚饭时间,想想这就令人作呕,这一天的时间不想就这样浪费了,不想继续窝在宿舍里。天气真的很好,温度不高,风和日丽,想到中心湖在这个时候应该会很舒服吧!去那边读书应该是个不错的选择。
王子猷雪夜访友,却又不入其门,径直回去了,潇洒地留下一句:“本乘兴而来,兴尽而返。”这让三三羡慕不已,大一的时候天天想着怎么追慕古人风雅,这种基因一直在我身上存在着,即使几年之后偶尔还会出现它的身影。
拿着两本书跑到中心湖,据说那种装风雅的人会遇到各种糗事,我对此有深刻的体会,一开始进去,有一块地方不错,但我想去找个人更少更安静的地方,结果围着中心湖整整转了一圈,又回到原地来。这期间,发现我想去的那个小斜坡人群拥挤,一点也不安静,有三次尝试坐下来,结果不是太吵,就是太阳太晒。兜兜转转又回到原地,让我明白一个道理:与其处处苦寻,不如安心守住最初的相遇。也许有些鸡汤,但是当我意识到这一点时竟觉得很有哲学意味。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日下午,坐在湖边草地上读书,对于我这样的老文青来说具有致命的诱惑,这是一种艺术行为。在户外读书,少见地觉得很舒服,一般情况下总会有像蚊子太可怕啊之类的情况让你想早点走掉,这次虽然也会有蚂蚁爬我腿上,但实在没有任何干扰。读雪小禅的散文集,纯粹是个人化的感悟与思考,读来毫不费劲,跟着她的步伐,对于生活好像又有了新的审视角度。原来,生活里的一切都是可以进入文字的,原来不管好的坏的遭遇,都是可以引起很大的情绪感受并且可以通过思考把它引向好的方面,比如恋爱中互相厮打的男女都可以成为审美对象,只能说这样的感受力与认识,对于打开内心某个角度的封闭,帮助人学会去从生活中获得审美太有帮助了。也不知道有多久,没有像这样子去看待过世界,她连逛个街都可以挖掘出很多审美的因素,可见我在平常的生活里,太过于粗略了,没有仔细去观察感受身边的人和物,很多时候,可能就是被一种烦恼的情绪纠缠住,整体都糊糊涂涂地活着。
忽然就想起三年前还是大一的时候,那时候不爱跟别的人玩,整天自己跑到外面,比如步行中环、比如独自跑步,认真把所有东西看在眼里然后回来用文字把它记下,差不多一长段的时间我都是这样过来的,不想学习不想社团不想现实中的一切,专注于自己的感受和冥冥中觉得应该有的更高的存在。也许当年写的文字很稚嫩,但是忽然就开始很怀念那样的自己。或许那个时候对于世界上的事物还保存着足够的好奇,会关注很多东西,读本书看场电影都能获得巨大的感悟,是那种觉得思想境界一下子就不同的感悟。后来,不断地看书看电影,却只停留在看的阶段,就像要吃饭睡觉一样,看书看电影听音乐都成了一种日常生活,不再有任何新奇,不再能在心里引起大的波澜。有时候,这样的自己让我很愤怒,想要一巴掌拍醒它,却无论如何也做不到。
我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做一些事情好像不是为了审美,而是单纯为了发泄情绪,仅仅是为了摆脱这种难受的感觉。生活会有压力这无可厚非,但是把文艺当成某种物品某种工具来用,恐怕也真的不行。
那种避居深山,或者旅行十年边走边写作的人,相比于庸碌的男男女女,应该会有不一样的内心吧!生活诗意化,不是陌生的概念,在我身边好像没几个人能做到,大约有一天我会隐居,或者旅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