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充斥着生活的方方面面;书籍的增长速度也远远超过了我们读书的速度。如何才能高效的阅读一本书,就是我们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了。
今天树哥解读的一本书就是《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是日本的一位作家:奥也宣之写的一本畅销书,他的另一本畅销书《如何有效整理信息》是姐妹篇。《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中,就是介绍了“一元信息记录”的方法,也就是不管什么类型的信息全部丢入到同一个笔记中。《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相当于这个“一元信息记录”法针对读书的实操版本。
一、书的结构
《如何有效阅读一本书—超实用笔记读书法》这一本书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利用笔记的方法来进行读书,他把读书分成了5个过程:
选书
购书
读书
记录
活用。
而这一本书就是介绍如何用笔记的方法,在这5个过程中发挥着作用。所以整个书籍也基本是按照这个顺序进行排列,全书共有5章,如下:
第一章 用笔记管理读书生活
第二章 用购书清单指明购物
第三章 用笔记把渡过的书变为精神财富
第四章 通过重读笔记提高自我
第五章 让读书体验更加充实的19个技巧
其中第一章 主要写了笔记读书的重要意义,例如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更加容易结构化读书的过程。
第二章就写了读书的前两个过程,如何选书和如何购书。所谓选书,其实就是把自己想买的,别人介绍的,或者一时灵感有兴趣的东西全部记入到自己的笔记中,将来合适的时候再进行购买。所谓购书,作者就是介绍了一个购书清单的东西,需要的时候从上面找到购买就好。
第三章 写的读书过程的:读书和记录的步骤。读书的过程就是用不同颜色的笔进行标记的过程。记笔记这里,作者介绍了一个全书的重头方法:火锅笔记法。这个方法在《如何有效整理信息》也介绍过了。其实是比较简单的,就是摘抄原文,下面写一下自己的感想。
第四章 写的所谓活用的这个步骤,说白了就是通过不断重读笔记来确定是否重读书,找到自己的各种灵感。
第五章 写了一些小技巧,但从我这里看来没有太多少什么用处。
二、这本书的优点
简单直白
这一本《笔记读书法》和大多数的日本出版的书籍一样,比较简单直白,阅读起来非常轻松,基本上毫不费力。我基本上用2个小时的时间就把这本书全部通读完成。
从某种角度上看,也可以认为干货不多;但是这是一个专门讲述工具用法的书籍,所以需要论证推理的东西不多,可能更多的东西在于举例。所以,一个技巧或者一个方法经过反复的举例,那么就会显得非常明白。
实操性强
这本书完全是作者经验的总结,而且也是作者这么多年就是这么过来的,所以书籍里需要理解的地方不多,大多数都是作者在遇到各种类型的情况的具体实操经验。例如,在如何选书中,作者从报刊、广告等多种情况都能拿出一些东西做入到“购书清单”之中。在整个书中,也介绍很多实操的内容,例如:火锅笔记法,记录的19个小工具,甚至是哪一些文具用的比较好,包含笔记本、笔、甚至还有椅子。我从中找到一个书籍阅读器,从淘宝也下了单,读书的时候就可以把书籍两端固定下来,这样学习的时候就比较方便。有需要的朋友,在淘宝输入:书籍阅读器就能找到。
三、这本书对我不适用的地方
场景和我们的有诸多不同
因为作者是日本人,而且他的读者群也都是日本人,所以介绍的场景也多是日本的场景。虽然仅仅从读书的角度上看,可能没有太大的不同;但是从实操的技巧和经验上看,那就有很多我们用不到的地方了。例如,如何利用简写字母来索引信息,这里面多数涉及到的都是日本的出版社,或者日本的书店的格局。还有,他建议不要在线上选书,而尽量在线下选书,这样会对书籍有个直观的感受。因为日本的书店比比皆是,找一本书的难度也往往不大,而在中国的话这一点就比较难了。书店的密集度远不如日本,书籍也大多是流行性的,学术化的反而比较难以找到。
实体书籍还是电子书籍
作者对实体书籍情有独钟,而对电子书籍颇有微词,原因是实体书籍容易有感觉,也容易有更多的标记,现实也确实是这样。然而,我自己是已经深深喜欢上了电子书籍,而且回不去了。我平时买书都是在亚马逊上或者ibook上直接购买书籍,最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他们都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或者手机上直接阅读,而不用一直带着沉重的书。另外,我可以通过脑图或者别的软件,直接做出这一本书的结构目录,效率奇高。这些都是实体书都很难达到的,再加上在中国买一本实体书的成本还是不低的,可能最简便的方法就是在淘宝上购买了,那就要等好几天的时间。而且对于我这样时常出差的人,买一本实体书就代表,扔在哪个角落一直吃灰。而如果是一个电子书的话,当我想查询某些资料的时候,我反而去再用搜索这个功能,把这本书掉出来,找到自己想要找的内容。
实体笔记本还是电子笔记本
说实话,这对于我来讲也是极为犹豫的事情,事实上我在实体笔记本和电子笔记本上都是有非常多的尝试。到目前,我的主要笔记是印象笔记,可以是网页或者微信朋友圈的文章,不过如果自己想写东西的时候去搜索一下还是非常方便。
总结一下,电子笔记有一下的问题:
一入笔记深入海,自己保存下来的大量笔记再去查看的几率为0。
虽然方便的把网页或者微信文章都保存在印象笔记中,但这只是一个信息收集,没有信息处理。所以将来用的时候,还需要有一个处理的过程。
在不同的素材中找到自己需要的素材,放在哪里就很不方便。
有一些碎片化的东西没有地方放,一个文档太难找,离散化又太多不方便整理。
实体笔记本也有如下问题:
现在电子资料这么多,想整理入实体笔记本基本是不可能的。
笔记本小了放不了多少东西,笔记本大了就会携带很不方便。
实体笔记本虽然很帮助记忆,但记录的速度太慢了,我用键盘输入的速度可能是用笔的十倍。
所以综合以上的原因,我最终还是使用电子笔记本—来记录信息。
当我使用电子笔记本的时候,他介绍的这些方法很多就用不上了。
四、我的感悟
虽然是只用两个小时把这一本书简简单单通读一遍,如果再加上这一篇文章的时间1.5个小时,我最终也只在这本书上花了3.5个小时,但是还是有一些感想和感悟的。
1)随时记录极为重要
这一点我在学习完一本介绍pdca的书后就有了深刻体会。那本书介绍大多数人做不到pdca的原因就是没有充分记录,就会导致pdca变成了pdddd。看完那本书之后,我就重启了我自己的pdca,每日pdca和专项pdca,我突然发现,抓住什么就记录什么,反而是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的根本原因。当你时刻记录的时候,这个事情就会一直在你的身边徘徊,当你把停止什么,坚持什么写入到action之中,也就意味着你要在第二天的plan中再把他们列出了,这样每一天都在跟踪着点点滴滴,日积月累,效果就会一点点出现了。
2)积累无处不在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这句话早在初中就学习过,可是我最近才真正觉得有一点点明白了。这句话如果我现在理解,至少包含三层含义:
大目标是由小目标组成,千里也是有一米一米组合而成。
成品都是有一道道原材料组成,一个大的技能是有很多小的技能组合而成:一道美味的佳肴是由蔬菜和不同烹饪方法而来;一个文章佳作是有不同的素材用不同的展现手法而来;游泳技术也是由手划水、脚打水和呼吸等子技能组合而成。
最终的一个结果是前面过程的积累与量变,换句话说,当你把所有的小技能不断重复重复时,有一天可以把这些小技能随意组合以至于把他们都忘掉了,找到一种奇妙的节奏的时候,那个可能就到了一个质变的阶段了。
当然,有可能将来的某一天回头看这段文字的时候,也会再次为自己的肤浅而脸红。不过没有关系,正是这样的点滴记录和积累,我们才发现我们一直在不断的前行。
总结:从这本书中最核心的一个技巧就是火锅笔记法,也就是把文章中喜欢的句子抄录下来,并写自己的感想。这其实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方法,当不断去这样做的时候,自己对书籍的理解和感悟会更加加深,也会积累更多的素材,为将来的自己使用也会有很大帮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