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论近几年轰动全国的案件,不得不提北大学生弑母案件。毕竟,“北大”“弑母”这几个词就足以挑动国人的神经。每个人都好奇案件的细节,猜测凶手的动机,并推断凶手的去向。在那之后,网上出现了一篇长文,试图剖析凶手吴谢宇的内心,指出他母亲清高、不肯接受亲戚帮助、对孩子人生的控制欲很强,并暗示他会选择弑母可能与她母亲的性格和抚养方式有关。
前几天,吴谢宇终于被抓获,评论区除了感慨“原来他还一直留在国内”“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之外,也有很多人提出他的母亲可能本身存在一些问题才会导致他弑母,还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是“高智商犯罪人才”“上得北大,下能做鸭,着实厉害”。总之,大家似乎都倾向于十个字——受害者有罪,美化杀人犯。
这种“受害者有罪论”其实一直都存在。
比如校园暴力,有很多人就会去质问那个被暴力者——“为什么他们不欺负别人就欺负你?是不是你自己有问题?”一个女孩子被强奸,可能会有很多人说,“你为什么要在晚上一个人走路?你为什么要穿那么少?”一个没有实质黑点的明星被网络暴力,很多人又要说,“为什么不管好自己的脑残粉?粉丝行为偶像买单,活该。”
这其实是人性的通病——我们看到一个受害者,第一想法往往是探究他是不是一个清清白白的完美受害者,如果是,似乎才值得为他击鼓鸣冤,下一场六月飞雪,如果不是,就要收回自己廉价的同情,甚至补上一句“要不是你当初怎样怎样,怎么会被暴力呢”。
然而,有一些暴力与罪恶,本身就是不正义的,将它施加于别人身上,本身就是错误的,无论受害者是否清白、是否完美无瑕,都不足以为这种暴力找到借口。我恶心受害者有罪论,是因为即使一些受害者有过过错,也绝不能成为凶手辩解和自以为正义的借口。不是只有窦娥才有鸣冤的权利,不是每一段暴行都一定要往受害者身上去找原因。你自以为你在替天行道,实际上,错了就是错了,暴力从来不是正义,至少我这样认为。受害者不用完美,犯罪者不应美化——这就是我的观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