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我们要告诉各位就是,对于那个内在生命的体验,它不是一般语言文字所能诠释,它一定要透过这一个,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的转换,你才能够进得了那个门槛里。所以我们跟各位讲语言模式跟思惟模式,是经教行者手上的钥匙。他有这把钥匙,他能够解开经典那种奥秘。。。。。。大概所有的宗教都有这种情况。你看旧约圣经,旧约圣经它有一套语言模式,很遗憾,这个世间只有海云法师那个人懂。”
海云法师这个人蛮帅,他说刘德华长得像他,不是他长得像刘德华。有孩子老婆后才发神经想出家,就耐心等孩子长到10岁于是出家。
海涛法师也是有了老婆孩子后,才去出家。海涛法师也超级帅啊。
有首歌,叫做“法海你不懂爱”,老婆孩子就是帅哥的修道院啊,海字辈儿的出家人,认命吧。
我的好朋友昨天给我留言说又看不懂我的云山雾罩了,那就先说点其他吧。
刚才那段话是海云法师自己讲的,他觉得他满寂寞的,来,给他共鸣下。
我最早学佛的时候,老师们都说,念佛就好,其他就不要管了。甚至,看电影《大唐玄奘》,古代天竺和尚对面打招呼,也是互道“阿弥陀佛”。到处的佛学讲座,都热衷于讲解《阿弥陀经》,接着就开法会。
根据《阿弥陀经》和《无量寿经》,一个人哪怕作恶多端,死到临头记得念几句佛,死了不但不会下地狱,还能投胎去极乐世界,反正经书就是铁证如山。也经常有过来人介绍经验,说他家里有哪个亲眷快要不行的时候,大家围绕念佛,必然带动亲眷也一心向佛,所以太幸运了,果然最后,亲眷也去了极乐世界。
这桩事儿,在佛教自己的阵营内,从理论到实践都是不容反驳的。作为一个佛教徒,你不能说,经书说的不对,这是根本信仰出了问题。作为一个智力正常的人,你不能二百五去追问丧主,你家亲眷真的去的是极乐世界吗,没有搞错吗?
但是,如果跳出这个圈子,这种事情就变得很没有道理,很自娱自乐。
于是,我就开始寻找答案。我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到处的法师们都在讲解《阿弥陀经》,都在灌输这种信仰。但是,少有法师讲解《药师经》。
实际上,药师佛才是和我们息息相关的一尊佛,自古谁家有人生病,就念药师佛号,普罗大众都有这个认识。可是,法师不讲这部经。他只负责灌输这个理念。
药师经比弥陀经也没多几个字啊,道理出在什么地方呢?然后我就开始抠字眼,真不经抠:
弥陀经说了,念阿弥陀佛,就能去极乐世界(也经常会有亡者亲眷佐证)。
药师经说了,药师佛的名号,一经人耳,就重病得愈。如果没钱,还能有财物养身。
您教人家法师可怎么讲这部经呢?谁来佐证念药师佛的功效呢?
作为一个大乘佛教徒,不可能会去怀疑佛经的真实性,所以我就继续寻找,于是,就找到海云法师的那段话。海云法师觉得就他一个人懂,慨叹了下他的没有回响。
那么佛经的语言模式和思惟模式又是什么呢?你不能说,你需要成立的时候,就采用字面意思,成立不了的时候,就回避它。
不管是哪部经,都有一个部分,是用来介绍经主的行范和功德的。那么,阿弥陀佛成佛前发了哪些宏远的志愿,进行了哪些岁月漫长的苦修,药师佛成佛前,发了哪些宏远的志愿,进行了哪些岁月漫长的苦修,所以最后,才终于成佛。
我们呼唤任何一尊佛,都有个大背景,你得知道他为什么伟大,你想入他的帮派,得到他的庇护,甚至也虚弱的想想,我是不是可以走走他的老路,将来也成长成为一棵参天大树呢。
如果修药师法门的,学习药师佛的行范,至少知道有一条,不要去把人家糟害生病。药师佛是给人治病的,总不能反其道而行之吧。细想想,别说这条有多难呢。所以,法师们都回避讲这部经,实在讲到了,就回避讲这一句。
如果修念佛法门的,那就学习阿弥陀佛的行范,去往极乐世界脱离六道轮回。六道轮回如磨盘,欲望就是轴心引力,将我等芸芸众生死拽在轮回之盘上。如果想脱离,就要努力降低欲望,更不要去激发别人的欲望,各种事情看淡一点。
好吧,我知道,这不是容易做到的,那就修药师法门好了,药师法门不要降低欲望,是维护欲望,满足欲望的。但是,注意了,不要去把人家糟害生病,自己也要过健康生活。
佛教这点好,什么解药都有,什么路数都不缺。但是不能蠢,也不能不真实,更不能挑着佛经字句为己所使。
海云法师那段话,他提到有“经教行者”。行者就是修行人,经教行者,就是研习经典的修行人。
中国佛教的理论派,最鼎盛是在唐朝。到宋朝时候,因为经历了若干年的战乱,整个中华民族都在休养生息不折腾,所以比较返璞归真,那么佛教的理论家们也开始没有了用武之地。那个时候,两个宗派开始逐渐壮大,一个是禅宗里头打坐参话头那一支的,一个是只念佛的净土宗。这两派都不重视研习经典,一家提倡打坐,一家提倡念佛。
等宋以后,蒙元过来接管了一段儿,中土文明快找不着中土要进入边陲了。明朝经手后,理论派继续江河日下,那两派就不是逐渐壮大,而是成为主流了。满清不用提,就见不得汉人有文化,佛教内部,研习经典的这些人,被称作搞经教的,就必须转行到做水陆法会这头的,才能吃饱饭了。
目前的佛教就两种比较热,一种是做法会搞超度的,反正你家亲眷都去了好地方,你也很愿意相信这个结论。一种是灌鸡汤的,你爱听什么,就进补什么,虽然不会提高你,但是能够共鸣你。不至于像海云和尚那样,帅且孤独着。
然后,我还是忍不住,唐朝那会儿,印度和尚见面打招呼,真的不可能是互道“阿弥陀佛”。更滑稽的是,我们的玄奘法师,明明是跪在佛像前,却祈祷,菩萨呀,菩萨呀,菩萨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