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迟子建源于一篇文章的分享,习惯性迫不及待地了解她的生平,原来她竟然有那么大的来头,不但名字富有出处,而且起点高、科班出身,成就斐然,尤其是《额尔古纳河右岸》还获得了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这本书至今热度不减。
于是我在喜马拉雅平台搜到了语音版,文字太美感觉播音员无法播出文中的韵味,于是决定阅读文字版,幻想着:一边阅读,一边感受文中的美,那真是非常惬意的事。
今天出门特意寻找这本书,在第一个书店失望了——我本书被买完了,于是继续寻觅,满足了我的愿望,就像小孩子得到喜欢的玩具一样,非常满足。
图片随手拍在寻找这本书的时候,竟然看到了图画书,就是我们小时候非常羡慕的那个版本。
图片随手拍小时候条件差,温饱都成问题,家长哪有闲钱给孩子买图画书?
小活动里谁有一本这样的图画书,简直成为了众星捧月的待遇,就为了能从他手里借到图画本看看。
我很欣慰,每年春节伯伯都把我接到城里过节,堂姐积攒的零花钱多半都花在看图画书上。为了省钱,我和堂姐同时看一本,寒风中坐在街头书摊前的小板凳上,一定要把口袋里的零花钱用完,才恋恋不舍地离开。
或许那个时候就是我阅读的启蒙吧,阅读习惯一直延续到今天,尽管电子阅读很方便,但我还是喜欢纸张书的阅读,拿在手里有质感,还可以做标记,最方便的是可以往前翻,寻找漏掉的部分。
这让我回忆起了小学4年级的时候,语文老师是当时的女知青,不但说话好听还会拉手风琴,关键是她会讲好多故事,《徐飞三次去南京》至今我还记忆犹新。
为了让同学们能读到课外书,老师要求我们麦忙假的时候,给学校捡过麦穗,再加班捡一会,最后把麦穗处理后卖掉,得来的钱买成图画书。
老师对我信任,这些工作我来做,先把麦子卖给了邻居奶奶,然后我拿到5元钱到公社书店买了一大书包图画书。
几个男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讲台右边的角落里用土块垒成一个简易书架,再把买来的书摆在上面,那就是我生命中第一次见到的小小图书室。
因为我被任命为图书管理员,借书、还书我都要记录一下,自然近水楼台先得月,那些图画书被我一遍遍翻看,阅读量增加也是源于那个时候。
而如今,阅读的平台非常多,听书、电子阅读也非常方便,而拆书稿更让我们很短的时间了解一本书。
不过不同的书籍,还需要的阅读方式:
心灵鸡汤类、个人成长类书籍,听也好,电子阅读也行,了解大概意思就行。
而名著或者厚重一些的书籍,最好读纸张版本,方便做记录,慢慢消化,方便记笔记,更方便往前翻页,反复阅读——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