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国藩,天下第一笨人。
可毛泽东却说:“予以近人,独服曾国藩。”
蒋介石的手边永远有两本书,一本是《圣经》,一本便是《曾国藩家书》。
如果说苏东坡是天纵英才,王阳明是一代圣贤,那么曾国藩的生平就像和我们展示了一个资质平平的普通人,如何通过自我修炼,而成就人生的典范。
-2-
1811年,冬天最普通的一天,湖南湘乡白杨坪村曾家,一个婴儿呱呱落地,他叫曾国藩。
传言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竟希,在孩子出生的前一天,凭借一双早已看不清东西的老花眼看到了龙,他认为曾孙必定大有出息。
可惜,笨小孩曾国藩不争气啊。他不像东方朔,2岁能暗诵《魏史》;不像骆宾王,6岁写下传诵千古的《咏鹅》;不像王勃,8岁写《汉书注指瑕》。从幼年的曾国藩身上,你完全看不出将来能光宗耀祖的迹象,甚至有点笨拙。
曾有一个关于曾国藩读书的小故事。
道光五年,酷夏最炎热的一天,有一个小偷潜入曾国藩的卧室,正当想偷走贵重物品时,曾国藩回来了。小偷只好躲到床底下见机行事。
曾国藩拿出书挑灯夜战,背诵一篇很短的文章,可曾国藩是真的笨啊,硬是两三个小时都背不下来,一直磕磕巴巴。藏在床底下的贼又热又闷,差点要晕厥过去,他实在看不下去了,钻出来大骂:“就你这水平,还读什么书?”
说完,把文章背诵一遍,扬长而去。
曾国藩傻了,床底下怎么会有人?
但最令他意外的是,他没背下来的文章,贼居然背出来了,还流利得很。
曾国藩16岁开始考科举,真可谓是关关难过关关过。
第一次, 意料之中的落榜,没事,第一次嘛。
第二次, 也是意料之中,人生漫漫,才第二次嘛。
第三次, 有点难过,但事不过三,下次就过了。
第四次, 居然又落榜,不服。
第五次, 好像有点点小幸运了,获得了“佾生”资格。(解释为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其充任孔庙中祭祀乐舞的人,算半个秀才)
第六次, 再次落榜。
第七次, 终于实力大爆发,成功入围。
看看和他同时期的名士:李鸿章17岁中秀才;张之洞16岁中秀才;左宗棠14岁中秀才;梁启超11岁中秀才。
而曾国藩,23岁才以倒数第二的成绩勉强考上。
虽然我们不知道曾国藩念书故事的真假,但他的“笨”,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可也就是这么一位“笨人”,被后世称为“半个圣人”。
-3-
有人对曾国藩的成功总结为六个字:结硬寨,打呆仗。以最中庸的打法,稳扎稳打,之后再在关键节点迅速抓住机会,一点点地把对方给熬死。
但我认为,除了“慢”战术的成功以外,曾国藩还有一件制胜法宝,二者缺一,都难以发挥最大功效。
那就是懂人性。
也许曾国藩自身才能平平,但他能准确洞悉人的心理,为他所用。
(1)巧用“情”纽带
太平天国运动刚刚开始时,清政府曾派出大量的正规军镇压,可越压,反抗就越厉害。经过两百多年的安稳生活,当年意气风发的八旗军早已失去了祖先骑马打江山的勇猛,一个个萎靡不振,还普遍流行吃空饷,而且长官克扣军饷,下面士兵吃不饱,消极训练,更消极抗敌,太平军自然势如破竹。
曾国藩知道正规军靠不住,就自己组建了一支湘军。
在士兵编制上,曾国藩花了大心思,他按县籍编组,把同一个乡村或邻村的人员安排在同一营,所谓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让大家产生感情,增强队伍的凝聚力。还制定了赏罚制度,一人犯罪,全营同罪,一人立功,全营享福。
所以在战场上,湘军是非常团结的,大家能互相照顾、不轻弃队友,而且为了全营利益,士气高涨,用以一当十的兵力把太平军杀得片甲不留。
这在我们现代的职场看来,曾国藩就是一个非常高明的老板,先把团队内部关系搞好,再把员工的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相挂钩,当二者目标达成一致时,就能在最大程度上激发出个人的潜能。
(2)口号喊在点子上
在湘军水陆军全线进攻田家镇的战役中,东南风起,战势一片大好。
曾国藩站在风口大喊:“杀贼立功、夺船致富、升官发财的机会就在眼前,健儿们赶快去取。”
结合历史情况翻译一下就是:穷鬼们,平时你想升官发财可没那么容易,今天机会就摆在你们眼前,想发财、想升官,就去抢啊,抢到就是你的了。
一听此言,湘军水陆士兵们爆发出了从未有过勇猛,人人争先,如潮水般冲向太平军水师,看到有人就砍,有船就夺,如魔鬼野兽般活生生地从敌人身上咬下一块肉来,哀嚎声、火炮声、口号声,把战场变成了人间地狱。
这一战,就是湘军辉煌的一笔:田家镇大捷。
曾国藩了解湘军士兵们最喜闻乐见的就是升官发财,所以在喊口号的时候,他丝毫不含糊,句句落到实处,绝不搞“假大空”。所谓的“精忠报国、报效国家、保卫朝廷”,这些在刀口舔血的战场,统统都比不上“发财升官”来得有效。
就像毛主席在土地改革时喊出“打土豪、分田地”的口号,也是把直接利益落到了人民实实在在可预见的好处上,人民才积极响应,迅速完成了改革。
后来的历史也证明,湘军的军功奖励也确实好得让人眼红。湘军集团中被保举为总督的有11个人,巡抚的有13个人,至于其他各地的总兵有143个人,至于参将副将的更多。所以湘军在有了这些利益驱使之后,在打太平军的时候非常给力。
曾国藩利用人性的贪念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有一点不得不提,他纵容士兵屠城,湘军攻陷南京之时,没有了严律之师的骨风,完全是一副饥渴多年的强盗嘴脸。对无辜百姓狠下杀手,烧杀抢劫强奸无恶不作,整个南京城血腥味冲天,犹如鬼魅世界。
据统计,1864年,全中国人口骤减一亿多,除了饥荒瘟疫害死的三千多万,有五千万普通百姓是死于湘军的大屠杀。
也许这是曾国藩一生中最受争议的一次屠杀,不管有意或无意为之,始终都是历史上的一道无法磨灭的败笔。
(3)功高不震主
曾国藩历经道光、咸丰、同治三代。道光欣赏他,可惜道光在位几年立他没做出什么大成绩;咸丰拿他当枪使,大棒打完给萝卜,有事曾国藩,无事你回家守孝吧;慈禧又要重用他又要防备他,两人心思猜来猜去,最后曾国藩想想,还是保命要紧。
太平天国结束以后,曾国藩直接指挥的湘军有12万,可这在慈禧看来可是非常大的威胁,12万的军队,谁能保证你曾国藩不动点歪心思?或者你没这心思,也难保身边人不鼓动你造反。
古代帝王最忌讳的,便是臣子功高盖主,不懂得“让权”的人,往往都没有好下场。
这是君主独裁主义下的恶果,臣子辛辛苦苦打下的天地,一旦稳固,君主就要卸磨杀驴,不仅把所有的果实抢过来,还要你自毁元气,以防东山再起。
其实慈禧的担心是对的,在攻下南京城后,许多人都在谈论,曾国藩到底会不会反,甚至有许多下属亲自向曾国藩表明:“只要你反,我们肯定跟着你干。”
一时间,连曾国藩自己都心潮澎湃,谁不想成为万人之上呢?
但曾国藩是个受中国儒学熏陶了大半辈子的人,“忠君”二字早已刻入了他的骨髓。而且他详细分析过当时的情形,手上能用的也就12万湘军,带领淮军的李鸿章不会助他,占据长江上游的直隶总督官文与他有过节,僧格林沁是清朝的一张王牌,控制中原,自然也不会助他。
所以在战事结束后,曾国藩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裁撤湘军,下手非常狠,直接减了三分之二,还让弟弟请辞回家养病,削弱曾家在朝廷中的势力,保全自身。
在最鼎盛的时候急流勇退,是一种智慧,而这种智慧沉淀后的思维是清明。
-4-
曾国藩临死之际,把自己的墓志铭定为:不信书,只信命。
有人说这表明曾国藩对专制主义的失望,胳膊拧不过大腿,臣子斗不赢君主,只好认命了。
但我认为,这并不是要我们认命碌碌无为,而是每个人在自己角色上,尽全力地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得意时不狂妄,失意时不过分自责,永远抱有希望,轻装前行。
“笨”宗师的大智慧,需要我们一生去学习。
从今天开始,共央君又开始恢复更新啦,这次开一个新专栏,以晚清到民国的历史人物为主,结合我们的现代生活提供新的思考,欢迎大家关注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