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提到皇太后,我们一般想到的是古代皇帝的母亲,或者是皇帝妃子之中地位最高的女性。皇太后一般都拥有高贵的血统和地位, 她们通常来自皇族、贵族家庭或其他重要世家。
但在北魏时期,却有一个不一般的人。她既不是皇帝的嫔妃,也没有为皇帝生下皇子,而是以保母,也就是养母的身份当上皇太后,而这个人就是北魏时期太武帝拓跋焘(tāo)的保母窦氏。窦氏是以罪奴身份入宫,靠恭谦和稳妥获得赏识成为保母,最终登上太后之位,一跃成为北魏最尊贵的女人。
那窦氏究竟是如何一步步传奇般地跻身贵族女性的行列?下面让我们近距离,去聆听她的逆袭人生。
1 出身殷实,却家道中落
公元376年,窦氏出生在浑源龙山的一个名门大户,关于她,《魏书·皇后列传》曾这样记载:“操行纯备,进退以礼“。意思是说窦氏操行品德纯正完备,处事有礼有节。
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跟她从小接受的良好教育脱不开关系,自幼熟读诗书,让窦氏学会了明辨事理。不仅出落得亭亭玉立,而且性格恬静、人缘极好,只要提到她的芳名,街坊邻居无不竖起大拇指:这女子将来定非常人可比。
一转眼到了适婚的年纪,她也跟普通的女孩一样,结婚嫁人。不过史书上对其夫家没有具体记载,只提到婚后生了两个女儿,一家四口其乐融融。
如果命运的齿轮一直这么转下去,窦氏将安乐无忧,平淡安稳的度过一生。然而人生却总是事与愿违。
公元417年,窦氏却以宫婢身份进入皇宫。《魏书·皇后列传》中这样记载道:“先是,世祖保母窦氏,初以夫家坐事诛,与二女俱入宫”。意思是世祖拓跋焘的保母窦氏,最先是因为夫家家族犯下了大罪,她的丈夫和家中所有男丁被尽数诛杀,她和两个女儿因为是女眷才幸免于难。虽然躲过一劫,但按照当时的惯例,还是被充入宫中成为宫婢。
一夜之间,窦氏从生活安逸的大家闺秀跌落至身份低微的末等宫婢,生活的巨大落差让她备受打击,心情低落至谷底。因为是罪人家属,所以窦氏在宫婢中地位极低,每天不仅要干又脏又累的体力活,还时不时地被太监、宫女羞辱使唤,稍有不慎,就会被责罚。可以想象,在这样的环境中讨生活,她的人生似乎毫无希望。
2 因祸得福,成为皇子保母
然而,窦氏却没有在痛苦中沉沦,也没有被眼前的至暗击垮。相反,那些读过的书,早早让她明白,面对命运的磋磨,与其在抱怨中前行,不如学着接受,用积极的方式应对,或许才会迎来新的生机。
于是在宫里,窦氏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无论是刻薄的宫女还是挑刺的太监,都真诚地对待。《魏书·皇后列传》称赞她“性恬素寡欲,喜怒不形于色,好扬人之善,隐人之过”。由于她举止文雅、彬彬有礼,与她相处过的人无不对她夸赞不已,很快,窦氏就在宫中赢得了从上至下众口一词的好评。
随之,好名声传到了明元帝拓跋嗣的耳中,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明元帝破例召见了窦氏。因为是皇帝亲自召见,身边的人提醒她说话要注意言辞,有些话该说,有些话不该说,但窦氏却觉得“俱以实情,坦以真性即可”。她认为全部告诉真实情况,真实坦率面对就可以。
果然,在面对明元帝时,窦氏举止大方,不卑不亢,丝毫没有宫中奴婢见到皇帝时的战战兢兢,只有温婉娴静的气质和谈吐有度的气场,让初次见面的皇帝十分欣赏,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而机会总是青睐拥有良好品质的人。公元420年,窦氏被明元帝选定为太子拓跋焘的养母,而这个太子就是后来的太武皇帝。或许你会好奇,那太子的生母呢?
在史书上,《魏书·皇后列传》曾记载道:“魏故事,后宫产子将为储贰,其母皆赐死。太祖末年,后以旧法薨(hōng)。”
根据这段史书记载,北魏存在着一种极其残忍的制度,开国君主道武帝为了避免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推崇“立子杀母”制度。就是一个皇子一旦加封为太子,其母亲就要被处死。
公元420年,拓跋焘生母杜氏去世,虽然史书上没有明确记载杜氏是否“以旧法薨”,但不难推测,杜氏之死很可能与“去母留子”的旧制脱不了关系。
而太子拓跋焘年幼,需要有人代为母职并加以教育。为了消除母族对皇权的影响,明元帝便想着寻找身份卑微的女性来抚养太子。他在宫中挑选再三,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最后,想起之前召见过的宫婢窦氏。
据《魏书·皇后列传》中记载:“太宗命为世祖保母。性仁慈,勤抚导。”意思是太宗明元帝宣布窦氏作为拓跋焘的养母。窦氏天性仁厚,对拓跋焘就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细心呵护,耐心教导。
窦氏的用心陪伴,不仅弥补了拓跋焘缺失的母爱,而且在她的教育之下,拓跋焘很亲近汉家文化,这也为他即位之后竭力推动北魏汉化打下了基础。同时,拓跋焘也把窦氏当作自己的亲生母亲,对她尊重体贴,俩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窦氏因家族获罪入宫为婢,后来凭借展现出来的品德和智慧赢得明元帝赏识,让命运为之一转。
3 生母嫡母不及保母,飞上枝头变凤凰
公元423年,三十二岁的拓跋嗣因长年攻战劳顿成疾,病逝于西宫,年仅十五岁的拓跋焘正式登基,成为北魏第三位皇帝,史称北魏太武帝。
《魏书·皇后列传》记载:“世祖感其恩训,奉养不异所生。”意思是世祖拓跋焘感谢窦氏抚养教育的恩情,对她就像对待亲生母亲一样,关怀备至。
次年,为了报答窦氏的养育之恩,拓跋焘对于这位潜心陪伴自己的保母,更是给予了最高礼遇,尊封窦氏为保太后。然而朝堂上下一片哗然,有大臣不断以“罪妇岂可为国之贵胄”来劝奏皇帝,而拓跋焘仍不为所动,一意而行。
公元432年,拓跋焘正式册封窦氏为皇太后,封窦氏的弟弟窦漏头为辽东王。从衣食无忧的富家夫人,到仰人鼻息的宫中婢女;从东宫名不见经传的保母,到后宫名声大噪的太后。窦氏的大名,一夜之间广为人知。
不过窦氏当上太后之后,依然坚守本心,仁慈善良,并且将后宫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因此她在后宫中也颇有美誉。
公元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率兵出征凉州,留宜都王穆寿等大臣辅佐太子据守都城平城。穆寿自认为没有部落敢轻易侵扰平城,竟然不设防备。没想到柔然部落的柔然可汗趁机突然向北魏发起了猛烈进攻,一路长驱直入,连克数城,兵峰直逼城外最后一处屏障——吐颓山,一时间平城岌岌可危。
驻守平城的守军也惊慌失措,犹如惊弓之鸟。就在这时,负责守卫平城的穆寿见状,请求窦太后赶快带太子上南山避难。然而面对兵临城下的紧急时刻,窦太后却临危不乱,一把抽出身边侍卫的佩剑,怒斥穆寿胆小怯战,说罢,她立马指挥两名大将带兵火速到吐颓山抵御敌人。
待他们出城后,窦太后又命令将士紧闭城门,发动军民积极备战,誓与敌人决一死战。在窦氏的激励下,北魏的官兵们士气大振,奋勇杀敌,一举击退柔然的进攻,成功守住平城,挽救了北魏王朝。
这位看似柔弱的太后,在危急时刻却能挺身而出,稳住大局,展现巾帼不让须眉之姿,此举成功的赢得了普遍赞誉和一致推崇,朝野上下再无反对声音。
公元440年,窦太后去世,终年六十三岁。拓跋焘按其遗愿昭告天下三日,行隆重厚礼,将其厚葬于崞[guō]山。
回顾她的一生,可谓是跌宕起伏,一波三折。身处逆境时百折不挠,被株连为婢,也毫不气馁。机会来临时坦然自若,在人群中脱颖而出,获得逆风翻盘的机会。身处顺境时不骄不躁,面对权势平淡处之。身处险境时从容不迫,面临平城被困,镇定组织军民迎战,击退柔然保平城无恙。
窦氏之所以成为皇太后,成为北魏第一贵妇。除了运气的加持,还有重要的一点,就是拥有良好的品质、智慧和勇气。让她在每一个命运的转折点,依然能触底反弹。放到现代,窦氏的智慧和品性,依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正因如此,才成就了她否极泰来的人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