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告一段落,一直在想,这段时光给我带来了什么?不问结果,但问过程。
三年里,变化最大的,当属文章。
依稀记得三年前的自己,下笔大多是“韶华弹指过”之类。被语文老师痛批为“浮”“伪美”后因为惨淡的分数极不情愿的走入了“白话”之风。不承想,三年后的自己,帮同学看作文也会搬出“浮而不实,笔下无物”之类的话了。
一直都在想,这两种文风,有谁错吗。
答案是没有。
很多人觉得是高考中,文化类散文因为吃香一度泛滥,导致较为朴实的文章反而出挑。其实不然。这只是这个制度在权衡文采与内容后做出的一个选择罢了。当然,你若能两者兼顾就更好了。“文以载道”千古遗训。
我也曾一度迷茫,为了高考,放弃自己所谓的“文学梦”,值吗?后来发现自己错了。高考作文,它依然是文章,它是你写作生涯的一个有机组成。就本人而言,这段经历,可谓是一个磨砺。一次一次的低分作文让你怀疑自己的坚持是错的,乃至你根本没有学语文的天赋。可直到有一天回头才发现自己之前什么都没写,或者说为写而写。那被考生戏称为新八股文的考场议论文就真的无可取之处吗?“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的思维过程是死的,但内容是活的。问题在于,你知道这九个字的答案是什么吗?
还有一个小小的问题,让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萍水相逢之客让你有写的冲动,却总被批为“无法深入生活” 为什么同样一个故事,一定要把它编成你认识的人,去写所谓生活侧面。
高考已过,此事却成心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