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最近的一次改版争议颇多。但仔细琢磨下,感觉这次改版还是不错的。
新版特性如下:
- 原本的想法 Tab 被取消,直接并入了首页的关注板块。
- 底栏新增一个居中的“+”号,用户点击后可直接看到回答/提出问题、写文章/想法的快捷入口。
- 新增热榜子榜单选项。
- 回答页面工具栏优化
- 电子书文稿页支持划线和笔记功能。
其中,第4条、第5条属于常规体验优化,不做过多讨论。重点放在1、2、3上。
1. 合并想法
想法被合并到关注,属于知乎对自身内容推送机制的一次整合。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Tab级别的板块被合并到另一个Tab的子版块中”的谜之操作,很多用户的混乱和吐槽也主要是基于这一点。毕竟想法自从出生以来一直和回答井水不犯河水,直接被合并到关注里面多少有点取消番号的感觉。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考虑这两者的作用机制就会发现:这两个板块具有非常高的相似度。他们的内容产生来源和用户可能产生的行为都高度重合。
项目 | 关注板块 | 想法板块 |
---|---|---|
内容来源 | 关注人点赞&回答 | 关注人发布&转发 |
用户关注点 | 关注者动态 | 关注者动态 |
用户主要行为 | 点赞/反对/分享 | 转发/鼓掌/分享 |
内容管理行为 | 屏蔽问题/取消关注/举报 | 取消关注/举报 |
即:
这两个板块非常依赖用户的关注列表,除了内容格式和具体的操作有所差别之外,其内容推送方式基本相同,用户对内容的期望也基本一致。合并在一起并不会非常违和。
但是客观事实上,由于两种内容的排版、信息量以及用户的阅读习惯并不完全相同。所以用户出现不适感是无法避免的。
个人猜测一下:知乎可以尝试参考微博的关注页分组显示,在关注板块下设置筛选条件:问答/想法。
2. 创作入口
合并后的创作入口更便于用户统一操作,包括提问、回答、写想法以及写文章。基本上你可以理解为用户可以更快捷的找到“进入知乎”的入口,从一个旁观者变成一个参与者。
点击回答问题时,App会从推荐、最新、邀请三个维度上为用户推荐问题,用户还可以自己添加擅长的领域进行显示。即用户回答问题的动机除了“看到感兴趣的答案后自己回答这个问题”之外,还有“来看看有什么问题我能回答”
数据而言,这次改版后知乎的人均创作数量可能会有所提升。
这个改版还有一个地方比较有意思:针对这些推荐的问题,知乎额外设计了“稍后答”这个选项。重点标注自己将要回答的问题。
结合之前的草稿箱和关注,知乎对用户关注问题做了三个阶梯的划分:
- 关注问题:可能只是感兴趣,想看别人的答案或者有打算自己写一个回答。
- 稍后答:打算回答这个问题,但尚未开始。
- 草稿箱:打算回答这个问题,已经开始,但还没有完成。
三个阶段依次递进,但是并不相互依赖:比如稍后答理论上是保持对此问题的回答意图,但是并不意味着关注这个问题的其他答案;草稿箱的核心目的在于保留用户未发布创作内容,并不依赖是否关注问题或意图回答(比如后续失去兴趣而取关等等)。
3. 热榜子榜单
如果说热榜和热搜的不同,我们可以理解为:热搜是一个话题对应的全部相关问题,热榜则是最热的单个问题。而子榜单,则是对问答的另一次细分。
所以子榜单的发布可以让用户更容易的筛选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尽管我觉得这个东西似乎有些鸡肋。
谁会需要这个榜单?
如果热搜和推荐完全可以涵盖这部分作用,热榜的作用又到底是什么?
从个人阴暗一点的角度说:这种榜单真的很像是个变现的工具。如果微博可以买热搜撤热搜,那知乎为什么不可以呢对吧。
总结
本次迭代后知乎的后台数据可能会有一定的提升,比如:
- 创作数增多(更容易进行创作)
- 点赞等行为数量增多(更容易看到自己关注的人和感兴趣的内容)
- PC端使用频率继续被App瓜分
而至于说用户习惯被破坏是否会导致用户不满......我只能说,当初想法刚刚上线时,知乎铺天盖地的“知乎微博化的”的吐槽,和现在“为什么想法没有了”的不满结合着看,颇有种黑色幽默的味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