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善良是一种美德,这个世界因善良而充满温情。也许你不经意间的一次伸手,就有可能成就另一个人的精彩人生。
所谓过犹不及,有时善良并不是付出的越多越好,善良也需要保持一个合适的度。某些时候,过度的善良反而有可能造成相反的效果。
说到这些,我想起一件旧闻。许多年前,某明星资助一名困难学生。不仅给学费,还给生活费。结果被资助人反而变本加厉的向她索要钱财,被停止资助后还在网上发文指责。
人心不足蛇吞象。作为被资助人,人性的卑劣暂且不提。可以肯定的是,资助人当初肯定是怜悯其困难,对其提出的要求有求必应,造成其盲目的虚荣心。而一旦过分的要求得不到满足,就因爱生恨。
当然,这个世界上知恩感恩的人更多的。我们在付出爱心,帮助他人的时候,所收到的回馈更多是感谢和赞美。内心因此而产生的愉悦之情,是任何丰富的物质生活也无法带来的体验。
善亦有度,在另一方面来说,我们的善良要以能够承担的责任为底线,以能维持生活的品质为标杆。对于抛弃一切自身的物质需要,单纯追求精神愉悦的做法,我是不赞同的。
古希腊有一种哲学流派叫做犬儒主义,初期提倡摒弃一切物质上的享受,追求善良带来的精神快乐。有点宋明理学“存天理,灭人欲”的意思。
刚极易折,慧极必伤。犬儒主义慢慢的发展到后期,就走到了一个相反的方向。从追求内心的善良和美好,变成了玩世不恭和对他人的冷漠。
因此可见,凡事皆需有度。一旦超过必要的限度,愉悦有可能演变为痛苦,感激也可能演变为仇恨。
善亦有度,生活中亦是如此,我们提倡与人为善,但我们的善良不能无节制,无底限。不要把善良演变成一种羁绊,有时适当的拒绝,更能持久的保持内心的良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