稠,真愁。
发音不那么好听的稠,却是让大家所喜爱的滋味。
稠的感觉,软绵绵的,滑溜溜的,通俗地说:胶质感很强。这是果胶类物质丰富的缘故。稠,常常组成词语:稠厚,指茶汤由于稠而有了厚度。因此,也有人说,茶汤有内容了。这些都是对稠的描述。
稠的茶,从茶汤的色泽便能看出其与众不同。常说的色泽,包括了“颜色”和“光泽”。稠的茶,周围的那圈表现光泽的“金圈”表现得比较宽,所以一看,就能联想到那软滑的胶质口感。
我想,这一定是女孩子们最喜欢的口感吧,花胶、猪蹄等美肤的食物,不也是这样粘稠。而巧合的是,稠感最容易出现的红茶和熟普,也是很适合女孩子们喝的茶。
记得有一次,一个茶友念念不忘曾经喝过的一款稠度极好的茶,一直碎碎念。茶师二话不说,便给他泡了一款很稠的熟普。茶友品后惊呼:是这个感觉,这是哪个茶?
茶师说:这是刚才一直在喝的茶。想要把茶泡得有更加明显的稠厚度,其实不难。只要略为降低水温,久闷一下,就可以了。
久闷一下,稠厚度就增加了。说得简单,控制起来也需要一点熟练的技巧。让稠度增加,就像生活中我们所说的,让自己的内容增加。
让自己的内容增加,这是我们一生都在努力的事情。以前听老人家们说:我吃盐多过你吃米。说的是人生经历的丰富程度需要时间的沉淀和累积。在快速发展的现在,许多速成品出现了,累积和沉淀渐渐被年轻人所忽略。
这是当下的一种现象,速成品倒也有其独有的价值,毕竟社会的发展太快了。只是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身上,如果没有一两项沉淀和累积,殊不是一生的遗憾?
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许多都是需要时间慢慢去沉淀的,比如茶。
学茶,刚开始只是基础知识,只学会茶有什么品种,什么时候喝什么茶;然后学品,学泡,算是入门;再来是运用,已经能算是合格了;如果要借助茶去实现细品、内观等,成为传言中的“茶人”,却是需要时间慢慢修习,不是能马上速成的事情。
时下有些误解,以为学茶不过是一套表演,可以花个几天时间来速成一下,对茶实在连最浅层的认知都达不到。不知作为茶艺始祖的茶圣陆羽,对此怎么看?
稠,包含着内质而有此滋味的表现。稠的滋味很好,要泡好稠的感觉,也需要一定的方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