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客家人,讲着客家话,住在广东的山区里。与很多地方清明节扫墓不同,我们家乡的习俗,扫墓拜山是在秋季,农历八月份,中秋节前后进行。我们家族一年一度的秋祭仪式将在今天举行,这是一件非常隆重的事情。
客家人扫墓为什么不是在清明,而是在秋季?客家人扫墓定在春秋两季,春祭一般是从出年关至元宵。主要是新坟开青,所谓的开青,就是去祭奠新做好的坟墓,有点给逝者办进新房仪式的意思。所以春祭这次,不够大众,秋祭新坟旧坟一起祭,是客家地区的重要事情。
客家人住在崇山峻岭间,耕地资源比较匮乏,人去世以后一般安葬于离家较远的山上,有的坟墓需要翻山越岭。而清明节是农忙的季节,“春争时夏争日”,客家人以农业为主,时间上不允许清明节去扫墓。
扫墓,客家人俗称为“割地草”,因为每年山上的芒草、芒萁等杂草繁茂,客家人通常用镰刀把墓地周围的草割光。近年,割草机也都派上了用场。当今社会,多数劳力外出打工,经商,有些人没有时间回来割地草,成本太高,请人代工的现象应用而生。
有些祖先年代久远,后裔子孙繁多,这些祖先的坟墓被称为“众地”,每家每户要派劳力代表齐去给坟地割草祭祀。旧坟也很多,分散在不同的地点山头,所以裔孙要分成几个小分队去扫墓和祭拜。

祭祀当天,成群结队的宗族成员担着供品进山。祭祀的供品,有土鸡一只(半熟)、猪肉一块(半熟)、鱼肉一条(半熟)、白酒一瓶、水果、月饼等。还有香子,烛子,纸钱,鞭炮等祭祀用品。
族人将墓地周围的杂草清理完毕以后,开始点香子,烛子,摆上供品,斟满酒杯,然后由年纪大的人主持,开始摘下帽子行礼。族人在主持人的念词下,齐刷刷跪拜,起身、执士负责传香、敬酒,祈求祖先保佑,耕田者积谷千仓、经商者货如轮转、读书仔金榜题名等。给祖先进香,族孙众多,则由“小组长”代表收香子,然后交给执士把香插在香炉上,这个过程叫做“代代书香”。客家话,“书”和“收”谐音。
按照规矩香烧到一半之后才可以放鞭炮,烧纸钱,烧纸钱有一个说法,不能在纸钱燃烧的过程中去翻它,说是这样会把祖先的钱翻烂。但是又怕它烧不干净留下火种,秋风一刮,酿成火灾,所以还是要翻的。
天气干燥,秋高气爽,山上落叶成堆,放鞭炮是非常容易引起火烧山的,所以放鞭炮一定要非常注意。这个期间,政府森林防火宣传的力度逐年加大,在每个村口都有宣传员巡逻。有些村民防火意识比较强,祭祖放鞭炮的这个环节干脆省略,改为在家里放,这是个很好的办法,值得提倡。
纸钱烧干净之后,确认火种已经熄灭,族人才收拾供品,打道回府。登高望远的雅兴,似乎没人提起,只感叹太阳晒,汗水太多,山路难行。
然后回到牵头人家里吃午饭,众地属于公家,必须要有人牵头。牵头人采取轮流制,每年由两家人或是多家人牵头,已婚的男丁为一家人,供品费用是大家均摊。客家人就是这样将传统风俗代代相传。
扫墓工作一天是完不成的,众地祭祀完之后,改天还要去祭祀曾祖父这样关系比较亲的祖先,仪式是一样的。
望着荒山野岭上,青烟缭绕,爆竹声声,墓地满山遍野,不禁要化用一句诗作哲学的思考“青山千万冢,不知当年吾”。
祭祖拜山,慎终追远,缅怀祖德,感恩思源,祈求祖先,庇佑子孙,奋发进取,光宗耀祖。让这优秀的传统风俗,世代相传,万古不变。
“清明前好种田,清明后好种豆”,以前清明没人去扫墓拜山是因为农忙。现在耕田的人少了,清明节又有了清闲,所以又有“族老头”似的人物出来组织在这天拜山,我昨天就去参加了祭拜林祖婆的拜山仪式了。这个事情说明,拜山可以在中秋前后也可以在清明,是根据生活生产情况灵活应变。
以前看到段子说,以后每个坟墓都有一个二维码,后人打开手机扫一扫,逝者的生平简介就会显示出来,这就叫做扫墓。这在几年前就是个笑话,现在我看到新闻说,广州有些公墓,政府推广线上扫墓活动,也是疫情影响防止人多聚集的一种防疫政策。形式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唯有慎终追远、缅怀祖德的内核不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