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有多少人曾经历过这样的痛苦,年少时无力分担父母重担,成人之后却再无机会分担。如果给痛苦分上几种大类,这大概是可以算得上其中一种的。

然而,社会上正逐渐出现一种群体——农村留守老人,育有子女,却常年寡居。
留守老人是指那些因子女(全部子女)长期(通常半年以上)离开户籍地进入城镇务工或经商或从事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而在家留守的父母
农村留守老人作为悄然壮大的一类群体,其生活状况一直令人担忧。他们生活简朴困难,有的生活环境差;有的仍有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有的为减轻子女的负担,自愿照顾子孙;有的虽无事清闲,却缺乏娱乐生活,无人谈话谈心,无散心地可去,甚至招致白眼。

记得曾参加过一次公益活动,给留守农村的老人送温暖。这是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当我们拿着慰问的食物到老人家里去时,辛酸于其居住环境。破旧的木质老屋,大厅里是压实的泥地,走道处摆满了杂物,一张靠墙的床,几件生活用具,房屋旁一块菜地。当问起子女时,老人也只是反复说他们在外打工,过年才回来。话语中透着一股寂寥和为远在异乡打拼的儿女的担忧。
如今,为何农村留守老人会逐渐增多?

生活压力
试问谁愿意抛下父母,前往异乡漂泊?《孔子》也有写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双亲健在,便不可远走他乡,因为有所照顾不及,然有了目标,也可走向远方。这句话恰恰是印证这样的现状:离开父母前往异乡,是为了生存的目标,无可奈何。

不愿远离故乡
当子女提出想接父母到异地生活时,大部分人都欣然前往,小部分的人直接拒绝了。可是,欣然前往的这些父母,来时是高兴的,一段时间后便开始思念家乡。家乡有许多认识的人,可以串串门唠唠嗑;家乡可以随意摆一把靠椅晒太阳,一晒就是一下午......于是一些人便回了老家,就此成了留守老人。

子女的漠视
子女不愿意亲自赡养,成了留守老人的形成的一大原因。一位寡居的老人被问及是否愿意到子女家居住时,他并没有回答。后来听说是子女不愿亲自赡养,只愿意支付赡养费用。老人的沉默,大概就是说不出答案吧。

忙里偷闲时,留守老人心里是挂念着谁?菜地有所收成时,心里又是想着谁?或许是想着,如何将食物装满归家小聚的你们吧。
常打电话给留守在家的父母吧,就犹如他们陪伴你长大那般,慢慢地陪伴着他们变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