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言是说的人当真了
01
前段时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新生选拔考试出现了一道奇葩选择题,瞬间爆红朋友圈。这道题是关于“如何分辨诺言和谎言”。
问:说爱你一生的男人最后和你离婚了,是谎言吗?
四个选项:
A.是,因为与事实不符
B.否,因为那是当时的承诺而非描述现实
C.否,当时并不是承诺,而是只想表达喜欢
D.是,因为没考虑将来,说话不负责任
后来有人在朋友圈做了一次统计,我们来看看网友对四个答案的选择情况:
36.8%的人选择了“B. 否,因为那是当时的承诺而非描述现实”。根据院方公布的答案,选项B的确是这道题的正解。
就是这么一个正确答案,引发了多少玻璃心的破碎,有人说选B就是不负责任,始乱终弃,渣男标配。
后来迫于舆论压力,校方还专门出来澄清了一下,他们认为生活中四个选项都对……
看到之后,我的第一反应是觉得好笑。一道考试题而已,至于这么紧张吗?而且“说爱你一生”,又没说“一生只爱你”,如果结了婚这个人同时爱着很多人,你还愿不愿意为了一句誓言,和这个人过一生呢?
笑完突然又觉得些许心酸。如果在爱情中选择了正确答案,大概是没有爱了吧。
山盟海誓的浪漫诺言,在食言之后,深爱过的人竟然连说谎的负罪感都没有,那曾经的爱算什么?
02
大文豪沈从文是一个多么深情的男人,他曾经为了追求张兆和,可以说是死缠烂打,后来甚至以自杀相威胁,才打动张兆和以身相许。
▲沈从文张兆和一家面对心爱的人,沈从文曾许下多么动听的誓言:
“我这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年龄的人。”
沈从文和张兆和新婚后的生活,可以用如胶似漆来形容,甜蜜幸福。但两人毕竟年龄相差8岁,而且经历、背景迥然不同。当激情退去,爱情被婚姻琐事磨于平淡,夫妻两人个性的差异逐渐显现。
沈从文虽是乡下人,但天性浪漫,他曾对友人说:“打猎要打狮子,摘要摘天上的星星,追求要追漂亮的女人。”而张兆和却非常务实,她曾经写信给沈从文倾诉,“不许你逼我穿高跟鞋烫头发了,不许你因怕我把一双手弄粗糙为理由而不叫我洗东西做事了,吃的东西无所谓好坏,穿的用的无所谓讲究不讲究,能够活下去已是造化。”
虽然如今在外人看起来,这是赤裸裸的秀恩爱啊,但那些日常琐事,还是让沈从文对婚姻感到疲惫和厌倦。
没过几年,沈从文就出轨了,与诗人高青子有了一段长达8年的婚外情。其实大文豪出轨也不过那些俗套的情节,被婚姻磨灭了激情,在偶然之下遇到了崇拜自己(颇有心机)的美女,然后就你来我往……
那时的高青子是崇拜沈从文的一位读者,有一次她故意按照沈从文某小说描述的情节打扮自己,与沈从文见面。那样的穿着,无疑传达了一种无(feng)声(sao)的信息,沈从文何等敏感,自然心领神会,两人越走越近。
其实很多人都认为沈从文和张兆和的爱情婚姻是完美的,就像童话故事一样,沈凭着一股子韧劲和赤诚的心,追到了自己心目中的“女神”,很少有人明白为何他要与高青子轻易地发生婚外恋。
这个时候你问,说好的“一辈子只爱过这一个正当年龄的人”呢?是谎言吗?
沈从文是这么看的,“我不能想象我这种感觉同我对妻子的爱有什么冲突,当我爱慕与关心某个女性时,我就这样做了,我可以爱这么多的人与事,我就是这样的人。”
说直白点就是,他觉得老婆和小三没什么冲突,他可以爱上很多人,他就是这样一个人!
不过再多情的男人,背弃曾经真挚的誓言,内心也曾有过挣扎。沈从文曾说,《边城》是他将自己“某种受压抑的梦写在纸上”,而这种“受压制的梦”,是“情感上积压下来的一点东西”。后来他含蓄地承认了,《边城》是他在现实中受到婚外感情引诱而又逃避的结果。
03
面对曾那么真切地说着“此生只爱一人”却长期出轨的丈夫,张兆和曾经不能理解,非常痛苦。半个多世纪以后,她还对此还耿耿于怀,她说高青子长得很美,一张白白的小脸,一堆黑而光柔的头发,一点陌生羞怯的笑,给人一个优雅而脆弱的印象。
后来沈从文逝世,张兆和开始整理他的文稿,她这么评价她们两个人之间的婚姻,“从文同我相处,这一生,究竟是幸福还是不幸?得不到回答。我不理解他,不完全理解他。后来逐渐有了些理解,但是,真正懂得他的为人,懂得他一生承受的重压,是在整理编选他遗稿的现在。过去不知道的,现在知道了;过去不明白的,现在明白了。他不是完人,却是个稀有的善良的人。”
其实在爱情中在婚姻里,我们在意的究竟是什么?是落空后的誓言算不算谎言,这个结果?还是誓言为何会落空,这个过程?以及我们究竟该如何对待誓言,这个心态?
在回答这些问题之前,我们应该看清楚誓言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发誓”又可称为“公开承诺(Public Commitment)”,主要分为两类:
一类公开承诺是针对未来还没有发生的事情,比如结婚誓言、“我会爱你一生一世”、“不用担心,我会养你”,诸如此类;另一类是对过去发生的事进行保证,比如“我发誓我从来没爱过别的女人”、“我从没骗过你”……
这两种情况其实都有一个相同的本质,那就是发出一种社交信号,降低自己或者对方对过去、未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这些不确定性所带来的焦虑、恐惧和不信任。
从功能性来说,这种社交信号主要是表明发誓人的立场,引导自己的思考方向,主动向目标前进,同时为对方营造可信的印象,但并不代表誓言的内容都可以成真。
想一想,生活中有多少Public Commitment是在信誓旦旦的情况下说出来的?可等食言的时候不也都觉得自己做不到情有可原吗?比如“这顿之后我就减肥!”,“明天爬山我5点起床”,“明天开始省钱,再也不买买买了”……
但为什么一遇到爱情就容易变得异常神圣,不可侵犯呢?
因为这部分人特别容易把爱情、婚姻和幸福看得对等,认为你们的婚姻就是你们的下半生,总觉得找到了一个说“爱你一生”的好男人,就拿到了美好人生的安全保障。你承诺会对我好,不就是要我幸福吗?不就是应该像一个王子或者黑衣骑士那样,把我从平庸、焦虑中拯救出来吗?
一旦你把誓言中的美好当做人生的终极信仰,对此深信不疑,完全寄希望于承诺给你美好的人来拯救自己,那就极有可能忽视漫漫人生中时刻存在的变量,也容易忽略自己追求信仰的能力,最后往往得不到承诺中的幸福。
很显然,就正常人来说,几乎没有谁能够对未知产生的恐惧完全免疫,之所以有的人看起来无所畏惧,是因为这些人立足于自己,相信自己的能力足以应付他可能遇到的风险。
所以相信别人的誓言不如修炼自己的心智,当你足够强大,立足于自己,又何必在乎别人的誓言到底是不是真的?
当你足够成熟,懂得取悦自己,又何必担心
别人的誓言到底是不是谎言?
网友评论